申論范文:國家能源問題的對策(1)
申論范文:國家能源問題的對策(1)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危機,現在,一個清楚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美國無需對中國本土作戰,只要切斷外國流向我國的石油命脈,我們的經濟就不能持續發展,我們的工業就要陷于癱瘓,然后我們就只好束手就擒。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對策。
應付能源危機需要從二個方面著手:開源與節流
一、開源
在目前的層面上,我們對石油、天然氣的依賴相當嚴重,因此,尋找可利用的石油、天然氣就顯得舉足輕重。然而,實情并不樂觀,我們幾乎被帝國主義的美國給卡斷了能源輸入通道,而俄國人同樣不希望中國強大。那么,就目前的層面上講,怎樣才能突破美國的封鎖了。
首先,執行武器換石油計劃,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伊朗和古巴。理由,美國亡上述國家之心不死,上述國家急于保護自己,需要武器武裝,同時,他們又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因此,執行武器換石油計劃是我國多贏模式,一方面獲取了石油等資源,二方面遏制了美國的包圍。
其次,美元換石油計劃,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中亞國家,理由,這些國家和中國沒有唇亡齒寒的關系,但利益關系明顯。
第三,建立攻擊型海軍、空軍,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中東國家,理由,以維護當地次序為由,出兵中東,和美國等帝國主義抗衡,在駐軍的影響范圍建立聯合石油開采計劃,然后保證石油安全運輸。
第四,我們的煤炭儲量豐富,但這些資源不能再廉價賣給我們的敵人曰本,這一招需要向俄羅斯學習。
第五、尋找本土資源、
第六、大力發展水電這種可再生的能源,然后開發電能儲備技術。
第七、開發農作物植被清潔能源之路,目前,中國農村的麥桿等植被基本上是放火燒掉了,這樣即浪費能源又污染環境。
第八、開發新型能源。
第七、地球上的能源應該來源于太陽,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將是拜托危機的最終出路。
節流
首先,對我國工業耗能情況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必須改造現有高耗能的企業,走節能型企業之路。
其次,無能工業與民用,必須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只能作為補充的位置。
第三,必須搞清處我國民用耗能情況。
第四,在交通運輸方面,必須選用節能,經濟的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應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同時鼓勵汽車工業開發節能性汽車。
第五、在民用建筑方面,尤其是北方,必需走節能建筑方式,如果條件用許,最好用地熱代替現有的供熱方式。
第六、國民需樹立浪費能源可恥良好風尚,徹底改變現有奢侈糜爛的生活作風(指富人將建立能源三級預警機制。)
三級:失衡、緊張、緊急
出現一級預警情況:領導小組將組織各發電企業緊急采購發電用煤和燃料油,市交通局做好重要物資的運輸工作;供電部門加強負荷控制,保證電網安全,各電廠發電機組頂峰負荷發電;水務部門加強內部管理和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迅速處理;燃氣集團則加強管理,密切關注燃氣儲存量。
出現二級預警情況:除了采取第一級預警的措施外,市貿工局、發改局還將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燃料油進口限額數量,深圳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要到產煤省市協調解決發電用煤短缺問題;市貿工局和供電部門共同向省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省電網增加對深圳的供電指標;水務部門向省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支持;燃氣集團采取措施,增加燃氣儲存量,確保深圳供應。
出現三級預警情況:除采取一級、二級緊急狀態的措施外,領導小組組長還必須向市主要領導報告事態情況,并請市領導向省和國家有關部委、產煤省市反映情況,爭取省和國家有關部門、兄弟省市的支援。
世界能源危機與中國對策
一、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
然而,由于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采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天然氣儲備估計在131800~152 900兆立方米。年開采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采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鈾的年開采量目前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沖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
事實上,近10年來,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沖突,今后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
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機的出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科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
更多詳情請查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zjgwyw.org)
相關文章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危機,現在,一個清楚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美國無需對中國本土作戰,只要切斷外國流向我國的石油命脈,我們的經濟就不能持續發展,我們的工業就要陷于癱瘓,然后我們就只好束手就擒。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對策。
應付能源危機需要從二個方面著手:開源與節流
一、開源
在目前的層面上,我們對石油、天然氣的依賴相當嚴重,因此,尋找可利用的石油、天然氣就顯得舉足輕重。然而,實情并不樂觀,我們幾乎被帝國主義的美國給卡斷了能源輸入通道,而俄國人同樣不希望中國強大。那么,就目前的層面上講,怎樣才能突破美國的封鎖了。
首先,執行武器換石油計劃,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伊朗和古巴。理由,美國亡上述國家之心不死,上述國家急于保護自己,需要武器武裝,同時,他們又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因此,執行武器換石油計劃是我國多贏模式,一方面獲取了石油等資源,二方面遏制了美國的包圍。
其次,美元換石油計劃,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中亞國家,理由,這些國家和中國沒有唇亡齒寒的關系,但利益關系明顯。
第三,建立攻擊型海軍、空軍,這種計劃的對象為中東國家,理由,以維護當地次序為由,出兵中東,和美國等帝國主義抗衡,在駐軍的影響范圍建立聯合石油開采計劃,然后保證石油安全運輸。
第四,我們的煤炭儲量豐富,但這些資源不能再廉價賣給我們的敵人曰本,這一招需要向俄羅斯學習。
第五、尋找本土資源、
第六、大力發展水電這種可再生的能源,然后開發電能儲備技術。
第七、開發農作物植被清潔能源之路,目前,中國農村的麥桿等植被基本上是放火燒掉了,這樣即浪費能源又污染環境。
第八、開發新型能源。
第七、地球上的能源應該來源于太陽,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將是拜托危機的最終出路。
節流
首先,對我國工業耗能情況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必須改造現有高耗能的企業,走節能型企業之路。
其次,無能工業與民用,必須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只能作為補充的位置。
第三,必須搞清處我國民用耗能情況。
第四,在交通運輸方面,必須選用節能,經濟的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應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同時鼓勵汽車工業開發節能性汽車。
第五、在民用建筑方面,尤其是北方,必需走節能建筑方式,如果條件用許,最好用地熱代替現有的供熱方式。
第六、國民需樹立浪費能源可恥良好風尚,徹底改變現有奢侈糜爛的生活作風(指富人將建立能源三級預警機制。)
三級:失衡、緊張、緊急
出現一級預警情況:領導小組將組織各發電企業緊急采購發電用煤和燃料油,市交通局做好重要物資的運輸工作;供電部門加強負荷控制,保證電網安全,各電廠發電機組頂峰負荷發電;水務部門加強內部管理和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迅速處理;燃氣集團則加強管理,密切關注燃氣儲存量。
出現二級預警情況:除了采取第一級預警的措施外,市貿工局、發改局還將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燃料油進口限額數量,深圳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要到產煤省市協調解決發電用煤短缺問題;市貿工局和供電部門共同向省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省電網增加對深圳的供電指標;水務部門向省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支持;燃氣集團采取措施,增加燃氣儲存量,確保深圳供應。
出現三級預警情況:除采取一級、二級緊急狀態的措施外,領導小組組長還必須向市主要領導報告事態情況,并請市領導向省和國家有關部委、產煤省市反映情況,爭取省和國家有關部門、兄弟省市的支援。
世界能源危機與中國對策
一、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
然而,由于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采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天然氣儲備估計在131800~152 900兆立方米。年開采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采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鈾的年開采量目前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沖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
事實上,近10年來,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沖突,今后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
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機的出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科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
更多詳情請查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zjgwyw.org)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