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指導:應對策略之進行恰當論證2
申論指導:應對策略之進行恰當論證2
③不合乎法規。如“法不責眾”這句俗語反映了小生產者特有的無政府主義心態。在中國有比較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法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法的這種屬性要求一切政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違法者都必須受到追究。因此,“法不責眾”的觀念與法制觀念是背道而馳的。
④虛夸成分太大。虛夸之風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尤為突出,在當時一些報刊評論中諸如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奮斗20年超英趕美建成共產主義”等所謂“閃光”的論斷時有所見。由于這些論斷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陷入了浮夸不實、主觀唯心的泥淖,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極大危害。
“進入山西××縣境,走進任何一個村子,都會看到牛馬成群,圈肥高堆,一派興旺景象。”這樣的表述也是言過其實。“任何一個村子”,意思就是說每一個村子,這話說得過死了。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平衡的。再說,作者也沒有把每一個村子都走遍,怎么能斷定說,任何一個村子,都是牛馬成群,圈肥高堆呢?
⑤不合乎語法邏輯。“共產主義理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這是某報評論員文章的標題,這一判斷是不合邏輯的。共產主義是近百年來才出現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學說、理論體系和實踐,而中華民族的存在則已有數千年之久。難道說在兩千多年以前,共產主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理論體系?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倘若將“中華民族”改換為“我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就恰當了。
“最好水平”,這是個文理不通的說法。顧名思義,水平只有高低,無所謂好壞,好壞只是表明人們對于這種水平高低的喜歡或不喜歡。我們可以說某項紀錄、某項成績最好,但不能說某項水平最好。
“基本屬實”,這也是個不合語法的說法。總要有個數量問題,或者說是程度問題,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說: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夠用……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嚴重、基本發燒之類,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就不大好理解。他還打趣地說:要說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說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結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說笑話了。
(4)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論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夠及時洞察矛盾和預見將會出現的矛盾,盡早地去探尋事物的內在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進而設想出解決矛盾的辦法和途徑,以便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引導輿論,推動事物的發展。具體說來,前瞻性的內涵包括這樣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銳性、洞察力和預見性。
考生在立論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要全面分析題目,準確理解題意。
申論作為給材料作文,更應認真閱讀材料,辨析其多層意義,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準確立意。
據報載,今年某大學對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語文水平達標測試。在這次稍稍高于中學語文水平的測試中,達到及格線最多的是本科生,也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才有30%。一位比較優秀的本科生留校做助教,為一位研究生導師整理書稿。書稿送到出版社沒幾天就被退了回來,原因很簡單,出版社的編輯只粗粗瀏覽了一遍,就發現了二百多個錯別字。
針對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題目自擬。
這是一個易于引人思考的論題。有的考生從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談起,立論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顯然立論面過寬,論述易流于空泛。也有的考生沒有認真閱讀材料,劈頭就說:堂堂的中華民族,一個擁有12億多人口的大國,居然只有屈指可數的少得可憐的那么一點人漢語水平過關。這樣粗心,而且帶有情感定勢意味,寫下去必然偏離題意。有些考生從大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入手,立論為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質勢在必行。這就準確地理解了題意,抓住了主要矛盾。立論集中、鮮明,論述就會針對性強,才會有說服力。
更多詳情請查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zjgwyw.org)
相關文章
③不合乎法規。如“法不責眾”這句俗語反映了小生產者特有的無政府主義心態。在中國有比較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法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法的這種屬性要求一切政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違法者都必須受到追究。因此,“法不責眾”的觀念與法制觀念是背道而馳的。
④虛夸成分太大。虛夸之風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尤為突出,在當時一些報刊評論中諸如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奮斗20年超英趕美建成共產主義”等所謂“閃光”的論斷時有所見。由于這些論斷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陷入了浮夸不實、主觀唯心的泥淖,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極大危害。
“進入山西××縣境,走進任何一個村子,都會看到牛馬成群,圈肥高堆,一派興旺景象。”這樣的表述也是言過其實。“任何一個村子”,意思就是說每一個村子,這話說得過死了。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平衡的。再說,作者也沒有把每一個村子都走遍,怎么能斷定說,任何一個村子,都是牛馬成群,圈肥高堆呢?
⑤不合乎語法邏輯。“共產主義理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這是某報評論員文章的標題,這一判斷是不合邏輯的。共產主義是近百年來才出現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學說、理論體系和實踐,而中華民族的存在則已有數千年之久。難道說在兩千多年以前,共產主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理論體系?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倘若將“中華民族”改換為“我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就恰當了。
“最好水平”,這是個文理不通的說法。顧名思義,水平只有高低,無所謂好壞,好壞只是表明人們對于這種水平高低的喜歡或不喜歡。我們可以說某項紀錄、某項成績最好,但不能說某項水平最好。
“基本屬實”,這也是個不合語法的說法。總要有個數量問題,或者說是程度問題,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說: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夠用……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嚴重、基本發燒之類,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就不大好理解。他還打趣地說:要說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說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結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說笑話了。
(4)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論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夠及時洞察矛盾和預見將會出現的矛盾,盡早地去探尋事物的內在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進而設想出解決矛盾的辦法和途徑,以便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引導輿論,推動事物的發展。具體說來,前瞻性的內涵包括這樣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銳性、洞察力和預見性。
考生在立論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要全面分析題目,準確理解題意。
申論作為給材料作文,更應認真閱讀材料,辨析其多層意義,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準確立意。
據報載,今年某大學對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語文水平達標測試。在這次稍稍高于中學語文水平的測試中,達到及格線最多的是本科生,也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才有30%。一位比較優秀的本科生留校做助教,為一位研究生導師整理書稿。書稿送到出版社沒幾天就被退了回來,原因很簡單,出版社的編輯只粗粗瀏覽了一遍,就發現了二百多個錯別字。
針對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題目自擬。
這是一個易于引人思考的論題。有的考生從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談起,立論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顯然立論面過寬,論述易流于空泛。也有的考生沒有認真閱讀材料,劈頭就說:堂堂的中華民族,一個擁有12億多人口的大國,居然只有屈指可數的少得可憐的那么一點人漢語水平過關。這樣粗心,而且帶有情感定勢意味,寫下去必然偏離題意。有些考生從大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入手,立論為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質勢在必行。這就準確地理解了題意,抓住了主要矛盾。立論集中、鮮明,論述就會針對性強,才會有說服力。
更多詳情請查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zjgwyw.org)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