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精選資料:當有科學改革觀
公務員申論精選資料:當有科學改革觀
一
穿過20多年風雨歷程,創下顯赫的歷史功績,中國改革正面臨新的抉擇。
由“郎咸平事件”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中航油”新加坡期市越權違規操作造成巨虧,伊利高管集體涉嫌挪用巨資用于個人營利,專家一再敲響“權貴市場經濟”的警鐘,國企改制矛盾中時有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接踵而來的問題,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探求:新一輪改革何去何從?
改革的大勢已是不可逆轉,改革的方向自當正確把握,改革的操作還需調整規范,改革的理念亟待深化創新。我們亟應樹立、落實新的科學改革觀。
這科學改革觀,是與發展理念的創新相契合,與和諧社會的趨向相協調,與改革運行的階段相聯系,與現實問題的求解相呼應。它的核心內容,它的價值取向,我們認為,就是人本、公正、共享。
二
想當年,中國的改革是小崗村人在饑餓的抗爭中逼出來的,是廣大民眾在求發展、奔小康的征程中闖出來的。自然,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成了中國改革最突出的主題,經濟改革成了中國改革現實的也是邏輯的起點。然而,當我們在改革中全副身心地投入于加快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甚至有些地方將改革的指標量化為產值的增長、財政的創收的時候,我們不可有所忽略、有所偏離,改革還有其更為本質的意蘊:人本,以人為本。改革應當始終著眼于人民大眾的利益需求,著眼于人民大眾的主體權利,著眼于人民大眾的全面發展。
看一看農村的土地經營,一些地方特別熱衷于以行政手段搞“兩田制”,“反租倒包”,吸引工商資本前來圈地,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自然,發展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的初衷應當肯定。但是,農民的意愿如何,他們失地之后的生計、前途怎樣保障?國企改革,不少地方急著去“減員增效”、“產權置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是,職工的利益在改制后會不會被“懸空”,他們多年的奉獻能否得到同樣的“善待”?教育產業化的口號響亮一時,擴招、民辦、重點校,確實紅紅火火,但是,在高昂的收費中眾多家境貧寒的學子受教育的權利如何實現?醫療市場化業已全面推開,我們也當警惕,醫院改革不能以病人生命為代價,不能把改革的風險和成本都推向社會。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在打破原有壟斷的同時,如何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三
公正,這是改革進程中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的、社會的、也是政治的底線。
公正意味著平等。當官員享有經濟特權、大搞權力尋租,當資本獲取種種優惠、戴上頂頂“綠帽”,當企業從事壟斷經營、享受壁壘保護之時,我們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真正堅守起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最近社會上展開的對公務用車改革、廉政公積金制度的爭議,與其說是對改革舉措的爭議,毋寧說是對改革公正的擔憂。
公正意味著民主。廣大民眾是改革的主體,是改革的創造者和推進者。每項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改革舉措的出臺,他們都理應擁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擁有利益的表達和實現的機制。以國企改革為例,中央有明文規定,產權變動應讓職工充分討論,這是國有企業改制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必須堅持的原則。但是,在改革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經營管理層隨意將廣大職工這一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排除在外,暗箱操作,在官員政績取向和資本逐利取向的互動中,將一場牽動多方利益的改革演變成了國有資產代理人之間的合謀。
公正意味著法治。當初改革的敢闖敢冒,摸著石頭過河,無疑有其歷史的背景,是其必然的抉擇,也由此彰顯了改革之始的銳氣和生氣。如今,當我們步入改革的“深水區”時,規則的制定和遵守,法治的完善和實施,已是不可或缺,這也是我們避免壞的市場經濟、走向好的市場經濟的關鍵一步。當下改革中的管理真空、監督缺位、規則失靈現象,不可小視。一些地方的某位領導、某個部門,就可以隨意決定將成片土地、企業資產低價轉讓,就可以輕易制造出“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一些國企的管理層就可以肆無忌憚,瞞天過海,虛假評估,自賣自買,瘋狂蠶食國有資產,貪婪攫取職工利益,成為不折不扣的職務犯罪者。在這里,改制的性質、目的和效果難免變味。
四
讓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改革成果,我想,這應當成為貫穿改革始終的一條重要原則。改革初期人人獲益的情景如今已很難復制,利益的多元和分化已是必然。但是,這絕不應成為我們可以坐視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的理由。
改革需要成本。但這一成本誰來支付?為什么我們可以非常廉價地從農民手中獲取土地,可以非常迅速地實現國有企業改制?因為失地農民、下崗職工為改革做出了更多的貢獻。如何合理地分擔改革的成本和風險,使這種貢獻、承擔得到應有的補償,如何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民眾?當初的政策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今天,我們怎樣在先富后富的互動中走向既定的“共同發展”的改革目標?如果利益的多元和分化導致社會的失衡,如果弱勢群體的不公平感、被剝奪感銷蝕了他們對改革的熱望,我想,再積極的改革舉措,也都難以持續,也都將失去意義。當我們握有社會發展諸多的“必然”之時,還當考慮如何使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能與這些“必然”一道進步;當我們追求廣大民眾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時候,還當考慮他們當下的利益,他們當下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
實現共享,同樣需要改革的深化。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勞動力的市場化進程亟須加快。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建設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保護機制,以使他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的更多利益呢?如何從“民工荒”的警示中,從“勞資矛盾”的凸顯中,從跨國公司“企業責任運動”的普及中,加快建設有序、兩利的勞動關系?
分配制度的改革也當提速。初次分配的失序,壟斷行業的失衡,自應有政策的調節。更重要的是政府二次分配的到位,消除個人稅收、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逆調節”現象,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和利益均衡機制,以體現應有的社會公平。
當然,對弱勢群體而言最為有效的救助、最為直接的共享,還是擴大就業。在擴大就業數量的同時,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
五
我們常常在思索:如何在廣大民眾中激發蓬勃向前的改革熱情,保持源源不絕的改革動力?我們時時在求解:如何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到位率,避免改革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扭曲和異化?無疑,科學改革觀的堅守和弘揚,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改革,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借用的“幌子”,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解讀的“符號”,也并不具有可以脫離具體實踐的天然的神圣的和必然的正當。只是當改革指向于民眾的小康、國家的現代化,指向于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指向于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文化的發展、每一個社會成員全面自由的發展,只是當改革為這些目標去撬動杠桿、創新制度、開辟道路、拓展空間的時候,改革方能煥發出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此,我們才切實地把握的改革的真諦,才充分地獲得了改革的神圣和正當。
無疑,改革業績輝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改革任重道遠,我們還當戳力攻堅。科學改革觀的弘揚,人本、公正、共享理念的實踐,將是我們在新一輪改革中一個歷史的抉擇,一個嶄新的起點。
相關文章
一
穿過20多年風雨歷程,創下顯赫的歷史功績,中國改革正面臨新的抉擇。
由“郎咸平事件”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中航油”新加坡期市越權違規操作造成巨虧,伊利高管集體涉嫌挪用巨資用于個人營利,專家一再敲響“權貴市場經濟”的警鐘,國企改制矛盾中時有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接踵而來的問題,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探求:新一輪改革何去何從?
改革的大勢已是不可逆轉,改革的方向自當正確把握,改革的操作還需調整規范,改革的理念亟待深化創新。我們亟應樹立、落實新的科學改革觀。
這科學改革觀,是與發展理念的創新相契合,與和諧社會的趨向相協調,與改革運行的階段相聯系,與現實問題的求解相呼應。它的核心內容,它的價值取向,我們認為,就是人本、公正、共享。
二
想當年,中國的改革是小崗村人在饑餓的抗爭中逼出來的,是廣大民眾在求發展、奔小康的征程中闖出來的。自然,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成了中國改革最突出的主題,經濟改革成了中國改革現實的也是邏輯的起點。然而,當我們在改革中全副身心地投入于加快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甚至有些地方將改革的指標量化為產值的增長、財政的創收的時候,我們不可有所忽略、有所偏離,改革還有其更為本質的意蘊:人本,以人為本。改革應當始終著眼于人民大眾的利益需求,著眼于人民大眾的主體權利,著眼于人民大眾的全面發展。
看一看農村的土地經營,一些地方特別熱衷于以行政手段搞“兩田制”,“反租倒包”,吸引工商資本前來圈地,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自然,發展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的初衷應當肯定。但是,農民的意愿如何,他們失地之后的生計、前途怎樣保障?國企改革,不少地方急著去“減員增效”、“產權置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是,職工的利益在改制后會不會被“懸空”,他們多年的奉獻能否得到同樣的“善待”?教育產業化的口號響亮一時,擴招、民辦、重點校,確實紅紅火火,但是,在高昂的收費中眾多家境貧寒的學子受教育的權利如何實現?醫療市場化業已全面推開,我們也當警惕,醫院改革不能以病人生命為代價,不能把改革的風險和成本都推向社會。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在打破原有壟斷的同時,如何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三
公正,這是改革進程中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的、社會的、也是政治的底線。
公正意味著平等。當官員享有經濟特權、大搞權力尋租,當資本獲取種種優惠、戴上頂頂“綠帽”,當企業從事壟斷經營、享受壁壘保護之時,我們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真正堅守起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最近社會上展開的對公務用車改革、廉政公積金制度的爭議,與其說是對改革舉措的爭議,毋寧說是對改革公正的擔憂。
公正意味著民主。廣大民眾是改革的主體,是改革的創造者和推進者。每項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改革舉措的出臺,他們都理應擁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擁有利益的表達和實現的機制。以國企改革為例,中央有明文規定,產權變動應讓職工充分討論,這是國有企業改制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必須堅持的原則。但是,在改革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經營管理層隨意將廣大職工這一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排除在外,暗箱操作,在官員政績取向和資本逐利取向的互動中,將一場牽動多方利益的改革演變成了國有資產代理人之間的合謀。
公正意味著法治。當初改革的敢闖敢冒,摸著石頭過河,無疑有其歷史的背景,是其必然的抉擇,也由此彰顯了改革之始的銳氣和生氣。如今,當我們步入改革的“深水區”時,規則的制定和遵守,法治的完善和實施,已是不可或缺,這也是我們避免壞的市場經濟、走向好的市場經濟的關鍵一步。當下改革中的管理真空、監督缺位、規則失靈現象,不可小視。一些地方的某位領導、某個部門,就可以隨意決定將成片土地、企業資產低價轉讓,就可以輕易制造出“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一些國企的管理層就可以肆無忌憚,瞞天過海,虛假評估,自賣自買,瘋狂蠶食國有資產,貪婪攫取職工利益,成為不折不扣的職務犯罪者。在這里,改制的性質、目的和效果難免變味。
四
讓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改革成果,我想,這應當成為貫穿改革始終的一條重要原則。改革初期人人獲益的情景如今已很難復制,利益的多元和分化已是必然。但是,這絕不應成為我們可以坐視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的理由。
改革需要成本。但這一成本誰來支付?為什么我們可以非常廉價地從農民手中獲取土地,可以非常迅速地實現國有企業改制?因為失地農民、下崗職工為改革做出了更多的貢獻。如何合理地分擔改革的成本和風險,使這種貢獻、承擔得到應有的補償,如何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民眾?當初的政策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今天,我們怎樣在先富后富的互動中走向既定的“共同發展”的改革目標?如果利益的多元和分化導致社會的失衡,如果弱勢群體的不公平感、被剝奪感銷蝕了他們對改革的熱望,我想,再積極的改革舉措,也都難以持續,也都將失去意義。當我們握有社會發展諸多的“必然”之時,還當考慮如何使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能與這些“必然”一道進步;當我們追求廣大民眾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時候,還當考慮他們當下的利益,他們當下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
實現共享,同樣需要改革的深化。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勞動力的市場化進程亟須加快。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建設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保護機制,以使他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的更多利益呢?如何從“民工荒”的警示中,從“勞資矛盾”的凸顯中,從跨國公司“企業責任運動”的普及中,加快建設有序、兩利的勞動關系?
分配制度的改革也當提速。初次分配的失序,壟斷行業的失衡,自應有政策的調節。更重要的是政府二次分配的到位,消除個人稅收、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逆調節”現象,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和利益均衡機制,以體現應有的社會公平。
當然,對弱勢群體而言最為有效的救助、最為直接的共享,還是擴大就業。在擴大就業數量的同時,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
五
我們常常在思索:如何在廣大民眾中激發蓬勃向前的改革熱情,保持源源不絕的改革動力?我們時時在求解:如何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到位率,避免改革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扭曲和異化?無疑,科學改革觀的堅守和弘揚,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改革,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借用的“幌子”,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解讀的“符號”,也并不具有可以脫離具體實踐的天然的神圣的和必然的正當。只是當改革指向于民眾的小康、國家的現代化,指向于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指向于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文化的發展、每一個社會成員全面自由的發展,只是當改革為這些目標去撬動杠桿、創新制度、開辟道路、拓展空間的時候,改革方能煥發出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此,我們才切實地把握的改革的真諦,才充分地獲得了改革的神圣和正當。
無疑,改革業績輝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改革任重道遠,我們還當戳力攻堅。科學改革觀的弘揚,人本、公正、共享理念的實踐,將是我們在新一輪改革中一個歷史的抉擇,一個嶄新的起點。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