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催生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變革
79歲的趙蘭香和比她小兩歲的老伴退休后一直靠養老金生活,沒有與四個子女住在一起。
“我們就倆人住,反正孩子們離得近,真有什么問題他們會過來幫忙的。”退休前在四川成都鐵路部門工作的趙蘭香說。雖然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這對老人仍堅持單獨居住。
老人的大女兒趙啟云今年58歲,也已經退休。她平日除了要幫著獨生子照看孫兒,還要經常來父母家照顧老人。“不奢望獨生子女養老,因為他們都太忙了。”被問到將來的養老問題時,趙啟云這樣回答。這個普通城市家庭映射了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在養老觀念和模式上發生的變化。
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開展的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試點調查顯示,在西部甘肅和東部浙江兩省的2685名4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40%的城市居民和32%的農村居民選擇只與配偶住在一起,不打算和子女們一起生活。同時,在農村中,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將與子女住在一起。
30至3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健康與養老國際研討會上,十幾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針對此調查結果表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單純依靠子女的養老方式正在改變,取而代之的將是日趨多元化的養老模式。
調查項目參與者、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樸之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中國的老人、孩子多些,或者至少有一個在身邊,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這種現象將不斷減少。美國蘭德公司亞洲老齡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史密斯認為,現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仍過著傳統社會的家庭生活,比如與孩子們離得很近,經常見到他們,而孩子們會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幫助父母。
“但是,將來這一趨勢必將改變,因為目前年輕家庭的孩子減少到一個或兩個,有的家庭甚至不要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新的體制來保障這些父母年老之后的生活。”史密斯說。“應該提倡多元化的養老,因為單純依靠子女養老在將來是不現實的,政府通過最低收入保障、養老金等方式,逐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1.53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17%。預計到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占其總人口的30%,養老服務和保障面臨巨大挑戰。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大批農民從中國的農村地區涌入城市務工。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對當前中國主要的養老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前的民工流動是短期的,現在變得越來越長期,有的甚至打算一輩子留在城里,而身在農村的父母面臨著養老問題。”樸之水說。“應該鼓勵老人跟著孩子,或者加強農村地區對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建設老人活動中心等完善養老服務。”
這位學者指出,城市化是必然的趨勢,實現農村和城市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和醫療系統保障對中國應對老齡化社會至關重要。
事實上,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已經為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去年2月提出,到2010年,城市所有社區都要力爭把居家養老服務開展起來,農村要努力使約80%的鄉鎮擁有一處老年福利服務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會和自然村要設有老年人服務站點。
詹姆斯·史密斯對記者表示,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制約著中國養老事業的全面發展。“中國已經意識到并且在努力改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這將有利于實現均衡發展的養老服務。”他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趙耀輝說,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但相當一部分處于低層次的收入水平上,通過推廣農村養老保險等方式,也是應對農村老齡人口的有效途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日前表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將于8月啟動,年內將覆蓋10%左右的縣(市)。截至6月底,全國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238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