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度化“考”官新模式即將啟動
日前,中央出臺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有關文件,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抓好組織實施”,“力戒形式主義”。
政治局會議研究建立干部考核機制
為此,中組部制定了“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這意味著醞釀已久的制度化“考”官新模式即將啟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孫柏瑛說,中央對考核的新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在干部考評上導向和思維的轉化:不是就考核而考核,而是要在考核中體現出社會現實的需要,要兼顧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要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兼顧性。
以科學用人保證科學發展
按照中央的要求,新考核辦法的核心,在于以科學用人,保證社會的科學發展。
考核是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基礎、管理監督干部的必要手段。有關權威專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干部考核評價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積累了重要經驗。但也應當看到,目前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經常性考核制度還不夠健全,考核結果的運用還不夠充分,考核對干部的激勵約束作用還不夠明顯,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和改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
“績效考核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回應過去漏洞的過程”,孫柏瑛分析說,早在2006年,中組部就出臺過一個關于干部考核的實施辦法。此次意見的下發,可以說是對2006年考核方案精神的延續和繼承。
中央已經提出明確要求,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各級黨政部門應堅持服務科學發展、促進科學發展,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堅持客觀公正、簡便易行的四項原則,為科學發展選干部、配班子、建隊伍、聚人才,進一步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內容,改進考核方式,擴大考核民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著力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用人導向。
“新考核辦法的下發,是干部考核機制整體性、歷史性的延續,是從更高利益和更完善的機制上改善我們以往的干部考核體系”,孫柏瑛認為,其目的就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績效統一全黨,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發揮干部考核對促進科學發展觀的導向作用、評價作用和監督作用,促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武漢大學政治與管理學院教授虞崇勝指出,中央下大力氣推進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有利于科學用人,進而推進科學決策,保證社會的科學發展,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
考核方式、內容進一步完善
在考“官”新模式下,對干部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都將進一步向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中央要求,對干部的考核方式,將進一步增強完整性和系統性,堅持以平時考核、年度考核為基礎,以換屆(任期)考察、任職考察為重點,合理安排,統籌兼顧,相互補充,相互印證。
“強調建立嚴格的推薦提名程序,是改進任職考察的一個亮點”,孫柏瑛指出,中央明確要求,堅持根據民主推薦結果,結合平時考核、年度考核掌握了解的情況,研究確定考察對象,把組織意見和群眾意見有機結合起來。其目的就是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防止“暗箱操作”和腐敗的滋生。在已有考核內容的基礎上,考核內容也將進一步完善,考核內容的科學性將不斷增強。
“以往我們的績效考核單一性過強,過分強調經濟增長,難以擺脫‘以GDP論英雄’的局面”,孫柏瑛分析,在這種績效考核指揮棒下,領導干部的升遷獎懲,被綁在了一系列與經濟增長相關的量化指標上。一些領導干部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往往不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影響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對于干部的考核內容,在指標設計和權重設計上應導向民生,以經濟發展為底線,促進社會資源均衡分配,要以這個目標來梳理和刺激官員的理念,引導他們的政績能回應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的緊迫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保證社會更加公平地發展。
針對這一情況,在新的考核內容中,中央強調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既注重考核發展速度,又注重考核發展方式、發展質量;既注重考核經濟建設情況,又注重考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特別是履行維護穩定第一責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際成效。
“這是一大創新”,孫柏瑛認為,改變“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評價方式,明確提出更注重考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際成效。這種考核內容導向上的調整,就是要求干部對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
從考核內容來看,孫柏瑛分析,此前的考核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性,影響了考核機制的有效推行。因此,我們應試圖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運作方式結合起來:上級建立目標框架,下級在框架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考核內容和指標,從而使考核內容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高層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新考核辦法中明確指出,對干部的考核內容應充分體現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特點。據了解,下一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將緊密結合實際,抓緊確定和建立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內容和指標。
此外,中央還要求,對干部的考核內容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堅持以黨性作為德的核心內容,加強對領導干部思想政治素質的考核;還將充分體現考核內容的激勵性和約束性。突出對人口資源、社會保障、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穩定、黨風廉政、群眾滿意度等約束性指標的考核,強化對違反科學發展現行為的剛性約束。
民意貫穿考核過程
擴大考核民主是推動干部實踐“以人為本”的重要抓手。有關權威專家表示,中央強調擴大考核民主和增加透明度,就是要通過落實廣大群眾對干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倒逼”干部干大事、干實事、干群眾滿意的事。
近些年,部分地方官員在推動經濟發展中暴露出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搞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侵犯民眾的合法權益;干部“帶病上崗”、“帶病提拔”現象時有發生等。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官員在施政和決策時,缺乏群眾監督;而最能從切身體會來了解各地政績的群眾,往往沒有發言權。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對干部的考核,不是要看領導滿意不滿意,而是要看群眾滿意不滿意。對干部的考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民意的作用,在考核內容、程序以及結果的監督中都要體現民意。
根據中央要求,對干部的考核過程將更強調民主,要擴大考核民主,強化黨內外干部群眾的參與和監督,進一步公開考核內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結果,增強考核工作透明度。
孫柏瑛分析說,這將增強考核的民意性、互動性、回應性。中央強調要貫徹民主、公開的要求,充分保障群眾對干部考核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并且強調要深入了解群眾對干部績效的實際感受和現實要求,深入了解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公認度,加大群眾滿意度在考核評價中的分量,這都是為了推進考核的民主性進程,在干部績效考核中尊重民意,并且加強與群眾的互動和溝通。
把考核真正落在實處
考核結果的利用,將直接關系到考核的效果。竹立家認為,只有將考核的結果和官員的獎與罰、貶與升密切聯系起來,才能夠讓干部們對考核真正重視起來,才能讓考核的目的落到實處。
新考核辦法要求,對干部考核應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堅持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建設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
從中央要求看,充分發揮考核的積極作用,著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學發展、崇尚實干、重視基層、鼓勵創新、群眾公認的正確用人導向;對不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辦事,急功近利、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不負責任、不講原則、怕得罪人,以及完成約束性指標方面發生問題的,要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督促整改;對群眾意見較大、不勝任現職崗位的,要及時進行組織調整;對因工作失職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紀處理。考核結果要及時客觀地向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本人反饋。
孫柏瑛認為,由于對考核的價值和意義理解不到位,個別官員可能對新的考核存在一種抵觸情緒,地方政府推行考核新模式時也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各級黨政領導深入學習新考核辦法,深刻領會中央的思想和精神,就成為把考核落在實處的先決條件。
專家認為,領導班子在新的考核中如何達成共識,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即團隊考核和個體考核如何達到有機整合,這其實就是民主班子內部的民主建設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在于民主溝通和協商,只有通過溝通和協商,才能促進并達成民主班子內部的民主共識。
此外,專家建議要將新考核辦法落到實處,也應在技術方法上提供一些支持,幫助各級政府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尤其是關鍵績效指標的確定,這關系到評估體系的持續性問題。“在確定評估指標時,既要做到寬泛全面,又要做到重點突出,兼顧寬泛指標與關鍵指標之間的權重關系,建立一種分合統一的績效評估體系”,相關專家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