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大學生干好村官解決后顧之憂
近年來,浙江林學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到農村擔任村官,但由于不少畢業生對村官工作不了解,不能很快適應工作,有些村官因工資待遇等問題難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該校希望通過調研活動,讓更多的在校生了解村官工作,感受農村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為更好服務新農村打基礎。
參與此次調查的是浙江林學院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的170名大學生志愿者,他們分10個小組,分頭到永康、遂昌、臨安等10多個縣市,對200多名村官和1000多名干部群眾進行調查。在被調查的大學生村官中,有70%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80%認為只要心里有農民,就能把工作做好。調查顯示,村官們普遍認為在基層學到很多東西,也了解到農村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堅定了自己服務新農村的信心,留下來的村官都干得比較出色。
永康市西溪鎮西溪村是個貧困村,村官黃勛來到后,帶領村民創業,他自籌資金購買了一批肉牛,帶動下趙、西山、西溪等村形成4個肉牛養殖基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養殖的道路。對于兩年的村官感受,他說:“在農村可學的東西很多,可發揮才華的舞臺很大,關鍵是要看自己是否熱愛三農,把自己融入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把服務三農當作自己神圣的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村官。”
但是,調查也顯示,65%村官為編制問題擔憂,75%表示若沒有相對合理的待遇,他們不會把村官當作終身職業。
“我月薪只有1000元,除去吃飯、租房等必須的開支,剩不了什么錢。但我們的工作繁雜程度和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不多。”金華市金東區多湖街道橫塘沿社區村官于勝敏說,“浙江經濟發達,農民出去打工月薪都有2000元,因此,我猶豫要不要繼續干下去。”
臺州市的村官小陳認為:“我們都想做好工作,都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新農村建設,但在目前就業競爭激烈、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考慮要有穩定的收入。如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卻奢談為新農村貢獻青春,這是不現實的。”
據調查,超過65%的大學生為編制問題擔憂,如果不能明確身份,要真正留下來是很難的;有75%認為,若不能獲得編制,村官不會是自己終生職業;有超過90%的村官希望通過考公務員或獲得事業編制求得穩定和較高的收入。
寧波的村官沈健認為:“國家為鼓勵大學生做村官,專門出臺文件,給予村官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以優惠政策,這雖然吸引了大學生考村官,但也使得許多大學生把做村官當跳板。與其對村官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給予優惠,不如把在農村工作時間和成績達到一定條件的村官轉為公務員崗位或者事業編制,這樣不僅能讓大學生真正沉下心來服務農村,也解決了村官的后顧之憂。”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確實通過村官的崗位得到鍛煉,但大學生村官制度還需要完善。我們相信,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只要大學生能下得去、留得住,在新農村的大舞臺上一定也能干得好。如有機會,我也會去做一名村官,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舞臺上施展才華和抱負。”志愿者余嘉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