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生態立縣”打造“一青二白”美麗家鄉
發展工業就意味著犧牲生態環境,搞生態建設就等于固守貧困落后嗎?在浙江省安吉縣,這個山區小縣通過“生態立縣”,改變了傳統的“工業立縣”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探索了一條破除非此即彼兩難困境的新路徑,令人感到豁然開朗。
從工業立縣到生態立縣
十多年前,安吉還是個貧困縣。看到周邊兄弟縣市搞工業發了家,致了富,安吉又急又羨慕,不加選擇地引進了一大批企業,如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結果是,貧困縣的帽子摘掉了,但生態環境也被破壞了。特別是水污染嚴重,不僅糟蹋了自己的青山綠水,而且危及整個太湖流域:安吉西迢溪60%注入太湖,太湖水60%又匯入黃浦江。一時間,太湖污染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998年,治理太湖的“零點行動”打響,國家環保總局會同監察部和浙江省政府領導坐鎮安吉督辦污染問題,對安吉發出“黃牌警告”。以生態環境的破壞換取發展的道路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安吉果斷作出治污決策:關一批,停一批,治一批,轉一批。最后,全縣治理了74家水污染企業,關閉了33家嚴重污染的企業。其中規模和稅利在全縣名列第一的孝豐造紙廠制漿生產線也被拆除。為此,兩年時間里,安吉投入8000萬元治理費用。這對一個剛剛摘掉貧困縣帽子,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山區縣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安吉原有的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被關停的污染企業,大多是納稅大戶。這一關,關掉的是安吉三分之一的稅源。發展之路怎么走?痛定思痛,安吉的決策者開始重新思考:安吉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塊,周邊基本上都是工業發達縣市,環境或多或少已受到污染。安吉不可能跟別人比GDP,比財政收入,安吉的優勢是山水,出路也在山水。如果另辟蹊徑,保護好一方生態,安吉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占據主動位置。1999年,安吉作出《關于加快實施綠色工程的決議》;2000年,《關于實施生態立縣、生態經濟強縣的決議》出臺;隨后,《安吉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公諸于世。
但是,生態能當飯吃嗎?許多人把懷疑的目光投向安吉。在以發展論英雄,GDP說明一切的年代,安吉的生態發展之路遭遇巨大的壓力。一段時間內,安吉的各項經濟指標在湖州市屢屢倒數第一;領導的表揚名單里,安吉似乎消失了,批評對象中,安吉逃都逃不過;只要是經濟發展有關的會議,安吉人總是灰頭土臉地坐在最后一排。當時普遍的觀點是:保護生態就等于延緩發展速度,保護生態就意味著放棄追逐GDP,保護生態無疑于安居貧困和落后。在尖銳的對峙中,安吉沒有退路,只能迎難而上。縣委宣傳部部長葉海珍據實相告:走生態立縣之路,不僅僅是無奈之舉,更是科學決策。
安吉旗幟鮮明:污染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經營環境就是創造生產力。
毛竹和白茶成了支柱產業
“生態立縣”的征途中,安吉農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許多地方,農業的基礎地位,常常停留在理論上,而很難落到實處。特別是一些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區,農業不是被作為花瓶,就是索性被人遺忘。但在安吉,農業不僅基礎地位十分穩固,而且早已超出傳統的“一產”概念,在“一二三產”上同時發揮著聯動作用。
安吉農業有兩大支柱產業,一是毛竹,二是白茶。有人用“一青二白”作出形象的概括。 安吉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有竹林108萬畝,年產毛竹2000萬株。20年前,安吉走的是“生態資源化”的路子。將毛竹砍伐后,直接賣到上海等地做腳手架。老百姓賣的是“資源”,破壞的是“生態”。 鋼管腳手架取代毛竹腳手架后,安吉開始走“資源經濟化”的道路,將毛竹加工成竹涼席等產品銷售。毛竹成為安吉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1997年,榮獲“中國十大竹鄉”后,安吉進入了“資源生態化”時期。毛竹真正成了寶貝,除了開發產品,更重要的是,開始發揮生態功能。安吉的毛竹,白天,是賞心悅目的風景,連綿不絕的竹海讓人流連忘返;夜晚,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成為生態環境最好的清道夫。砍下山來,開發出7大系列近6000種產品。一根毛竹,讓安吉農民人均增收6500多元。
與毛竹相比,安吉白茶的崛起,更是傳奇。20余年前,白茶頻臨消失,只剩一株,生長在深山老林中。農技人員發現后,將白茶引種下山。短短十多年時間,就迅速發展到十余萬畝。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超過普通茶葉的幾倍,因此香高味鮮,深受消費者喜愛。安吉用心挖掘白茶文化,致力打造白茶品牌,2008年,安吉白茶同時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為國內茶界絕無僅有。白茶價格由此扶搖直上。一株白茶讓安吉農民人均增收1857元。
毛竹和白茶成了安吉農民兩只最大的“錢袋子”。安吉的農民不需要到城里打工,隨便在自己家門口挖個筍,采個茶,就有三五萬元的年收入。因此,安吉出現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現象:農民兄弟白天開著拖拉機在田里勞動,晚上則開著寶馬到城里的歌舞廳消費;農民沒人愿意到城里居住,居民挖空心思到農村創業。不僅如此,大竹海和白茶園還是安吉兩道最美的風景線。安吉的高山上種的多是毛竹,低山緩坡上種的則多是白茶。毛竹和白茶相映成趣,將安吉營造成一個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吸引了無數游人的目光。許多人正是通過毛竹和白茶認識了安吉,才慕名尋訪到這個山區。
如今的安吉,土凈、水凈、氣凈,被人稱為“三凈”世界,15個鄉鎮中,有12個被評為全國優美鄉鎮。根據權威機構測算,安吉的綠色GDP達到1400多億元。“農家樂”應運而生。客人們在農家吃,在農家住,在農家玩,安吉“農家樂”旅游人次、門票收入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在40%以上。到了周末和節假日,上海、杭州等地客人蜂擁而至,道路經常為之堵塞。夏天,安吉是天然的避暑勝地,農家樂住宿到了一鋪難求的地步。
美麗鄉村
2006年6月5日,第35個世界環境日,安吉被命名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縣”。驗收組評價安吉:山巒青翠、河流清澈、空氣清新,經濟結構合理,社會和諧穩定,人居環境優美。八年臥薪嘗膽,安吉的“生態立縣”之路終于從懷疑的目光中走出來,看到了曙光,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對照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安吉發展的新形勢、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我們認真地思考,實現小康以后干什么?區域領先爭什么?經濟發展為什么?經過一年多調研,我們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構想。”縣委書記唐中祥說。
這一構想的具體內容是:發揮安吉已有的生態優勢和產業特色,用10年時間,推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提升、農村產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把安吉建設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現代化新農村。這一構想的大膽之處在于“高標準、全覆蓋”。安吉一上來就把整個縣域的187個農村作為一盤棋來統一規劃:一個縣就是一個景區,一個村就是一個景點,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品。因此,縣長單錦炎強調,安吉“不是做樣子,而是要做實事;不是種盆景,而是要滿園春;不是搞政績工程,而是要搞惠民工程”。2008年初,安吉出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決議,召開了萬人動員大會,所有的部委辦局及鄉鎮領導,所有的企業老板和村干部都參加了這次會議。但美麗鄉村是個新概念,將全縣所有的農村捏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設計,對一個山區縣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唐中祥的要求很高:“高度———全國第一、全國唯一;廣度———全面覆蓋、全民參與;緯度———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經度———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最后,浙江大學的師生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跑遍了安吉所有的農村,拿出了設計方案。安吉的每一個農村,都有自己的個性美,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美麗鄉村建設共有1600個項目,總投入需140億元,這么大的一筆資金,對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是難題。但是,安吉設立了專項基金,每年預算2個億,以獎代補,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安吉農民大多比較富裕,加上搞農家樂的天然條件得天獨厚,因此,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農家樂、農居房和各種體育文化設施。首批61個創建村推出的562個建設項目,已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13.7億元。
走進保福鎮石嶺村謝紹明家。這里原是十分普通的一戶農家,但現在改造得古樸典雅,門口懸掛著兩只紅燈籠,庭院內綠草萋萋,花香撲鼻。主人還別出心裁,用竹筒將山泉引進院內,魚兒在池里活蹦亂跳。謝紹明說,這都是按照縣里的規劃設計改造的,房屋主體結構沒動。一共花了不到4萬元,政府獎勵了2萬元。
安吉生態建設啟示錄
安吉生態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果,特別是“美麗鄉村”工程,啟動雖不過一年多時間,但已被社會廣泛關注。安吉的做法給人留下諸多啟示:
啟示一,生態建設的本質是山區縣發展道路的抉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區位條件、產業優勢等,應該準確定位,科學決策,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道路。安吉的實踐告訴我們,山區縣的資源在山水,潛力在山水。山區縣的發展完全可以摒棄常規模式,走出一條通過優化生態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的全新道路。對工業的過度迷信和盲目依賴,不僅并不明智,而且將遺失自我,給山區縣的發展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啟示二,“三農”問題的解決,并非只有依靠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勢在必行,但許多地方以犧牲農民利益作為代價,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安吉的意義在于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即通過內源的,對農業弱質本性的改變,求得新的解決之道。農民可以不離開自己的故土,做到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生活在清新的自然風光中,享受著城市的現代文明,這不能不說是最優化的“三農”解決方案。
啟示三,老百姓的幸福感并非與GDP的增長成正比。安吉的實踐證明:經濟是基礎,但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后,對環境的要求將同步提高。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人們幸福感的直接因素。這時候,片面追求GDP,不僅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而且將削弱人們的幸福。
啟示四,農民收入與財政收入的增長并無關聯,富民與強縣并非同一個概念。2008年,安吉的財政收入不足15億元,在浙江省處于中等水平,但安吉農民人均收入達10343元,高出浙江全省水平1042元。“長三角”某“首富”縣的領導考察安吉后,感到十分詫異:自己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百億,但農民人均收入卻低于安吉。這表明,強縣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礎上的強縣才值得推崇。
啟示五,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后工業時代”將得到鞏固和加強。安吉“生態立縣”的核心,在于依托了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不僅是農民致富的產業,加工業發展的依托,而且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我們不能再就農業論農業,而要把農業放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認識其作用,探究其發展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