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專題一:環境污染與生態文明建設3
材料五:保護河流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不僅傳承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也養育著祖國8.7%的人口(據2000年五普資料統計)。然而,目前黃河的生態危機正在日益加劇,并面臨著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積增大,水污染嚴重,斷流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給流域人民乃至整個國家都發出了嚴重的警示
近年來由于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黃河源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退化趨勢正在加重,生態問題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積每年平均新增21萬公頃,侵蝕程度日趨嚴重。目前,黃河源區的土壤侵蝕最為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750萬公頃,占整個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17.5%。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超過數千萬噸。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濕地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地區之一的黃河源區水源涵養功能退化、濕地萎縮、災害頻繁,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中華水塔“本是對黃河源的一種美稱,也是對青海省生態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這個大水塔卻面臨著枯竭的危險。近幾年來黃河上游來水量較多年平均減少40%以上,濕地面積平均每年遞減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現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這個美麗的高原湖泊將不復存在。
分析:保護河流的措施:一、加強對河流生態狀況的綜合監測和動態評價,研究制定河流生態恢復的中長期規劃;二、植樹造林,恢復流域生態,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三、加強對于新建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開展中小型河流生態修復工程試點等;四、加強對河源和河口濕地的生態保護,保護流域生物多樣性;五、主要領導親自抓,要落實責任、分解指標、細化任務,提高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這一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六、加大財政傾斜力度,完善資金配套政策,解決治理資金緊張問題;七、強化監督管理,通過明確責任義務和落實獎懲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長效機制。
材料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來,每到春天,一場場鋪天蓋地的黃沙自甘肅河西走廊騰空而起,從西北到東南,幾乎席卷大半個中國。這個歷史上曾以”絲綢之路“聞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帶“,如今,正在風沙的危脅下漸漸褪色,處處可見廢棄的村莊,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態失衡的”難民區“。生態專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認為,這里不僅是我國風沙東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還是我國北方主要沙塵天氣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連山,北偎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東西長1000多公里,南北寬幾十至上百公里。數千年來,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歷史而聞名于世:不僅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干線路段之一,中原王朝與民族政權相互爭奪的重要戰場,而且也是各民族往來、遷徙、交流、斗爭、融合的見證。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卻因自然和人為的雙重因素,成了中國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成了”沙塵暴“的罪魁禍首。北部的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連山水源涵養帶也因干旱加劇了雪線升高;中部綠洲地帶則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水資源越來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現出沙進人退的態勢。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風就起塵的主要策源地。
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風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加劇了生態的破壞。應當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植樹造林,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減少沙塵源地;實施以合理利用水資源、強化生態建設、科學規劃和確定土地人口承載量、實現走廊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戰略,開展大規模節水灌溉工程、風沙治理工程和生態環境工程建設,恢復和保護河西走廊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