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專題一:環境污染與生態文明建設5
材料九: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名義,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入國際市場進行限制。表現形式主要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強制性綠色標志、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等等。發達國家把綠色壁壘變成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隱蔽制裁手段,以平衡自己在勞動力價格、運輸和原材料價格等方面的劣勢。據統計,歐盟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中90%以上都是發展中國家的產品。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環境標準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綠色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制約越來越大。直接對我國出口造成嚴重影響的標準主要有: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中的含鉛量;皮革的殘留量;機電產品與玩具的安全性指標;汽油的含鉛量;汽車排放標準;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等等。以紡織業為例,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因綠色壁壘蒙受的損失已高達數百億美元。
當今國際環境問題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現象。發達國家一方面指責我們不環保,一方面向我們轉移他們的污染行業并且封鎖環保技術。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今后將會設置越來越多的綠色壁壘,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的沖擊將會越來越大。但中國迫切需要發展經濟,又不得不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就意味著必須”與狼共舞“。
分析:針對綠色壁壘,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維護對外貿易的正當權益。但是,國際環境問題的不公平現象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對外貿易的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盡快完成向生態文明的轉型,走綠色崛起道路。我們要主動適應國際綠色技術標準,督促國內企業的綠色意識和綠色技術革新,使國內產業實現綠色化,提高出口產品在國際綠色消費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我國對外貿易在新形勢下的迫切要求。
材料十: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提供智力支持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資源與環境制約問題,其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能源資源不足;二是環境污染;三是生態退化;四是氣候變化。
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一系列國情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人口眾多,人均擁有資源量低。
第二,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重化工時期,城市化處于快速推進的中期階段,自然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較嚴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將會產生資源短缺、環境破壞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第三,財政經濟實力有限,環保投入強度不足。
第四,經濟發展模式粗放,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轉變,節能技術較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第五,環保觀念意識有待強化,環保體制機制亟需轉變。多年來各地出于發展的迫切性,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忽略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現象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扭轉。
分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樹立生態文明觀,”建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為此,需要開展以下研究工作:一要積極開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基本規律。二要積極開展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研究。要為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立法工作、建立責任制和問責制等,提供理論支撐。三要積極開展跨學科綜合研究,加強社會科學工作者與自然科學工作者、工程技術科學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四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從全球視角研究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問題,與國際社會達成廣泛共識,共同探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