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專題二:科學發展觀(四)
材料四: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這是”十一五“時期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比較粗放的特征。我國重要資源的產出效率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4%,但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原煤為31%、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1/8;消耗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從近年來部分地區頻繁發生的”電荒“、”油荒“中,人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老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分析: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未來,資源供給的制約越來越突出,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不轉變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帶來自然災害增多,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全面發展。不轉變增長方式,國際競爭力將難以提升。進入新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不提高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我國面臨著被發達國家越拉越遠的可能。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