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測驗言語理解與表達訓練(14)
26、出于對進城農民工生活的深切關懷,作家們在敘述農民進城的故事時,大都會情不自禁的持有一種嚴正的道德立場,這些故事往往被簡化為一種苦難敘事或控訴文學,在這種敘事圖景中,城市和農村往往被抽象化為兩個相對立的價值世界,農民們在城市中的掙扎,也總是被演繹為一曲關于質樸價值遭到毀滅的挽歌。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現代文學創作應更多關注進城農民工的生活
B、 “三農問題”積重難返,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進城農民工生活艱難
C、 文學創作關于農民進城故事的敘述,有利于引起社會對他的關注
D、關于進城農民工的文學創作,不應局限于簡單的價值判斷
27、《竹書紀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獨尊制度和思想的影響,在整理此書時有意刪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這樣刪削,卻為人們廓清那些本來就不易弄清的遙遠的歷史問題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幸好有一些文獻,特別是《括地志》又將“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來,乍看上去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實質上卻是客觀事實的反映。
對這段話的主旨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竹書紀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義上的史書,因此它隱瞞了一些事實
B、史書中關于一些歷史事實的記載往往自相矛盾
C、不同史書之間的交叉驗證有助于我們發掘歷史的真相
D、封建獨尊制度的流毒遺害至今,對于考古學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參考答案:
26.D[解析]文段主要講了作家嚴正的道德立場,對其敘述農民工城市生活的寫作過程中影響——“故事被簡化為控訴文學”、“城市和農村被抽象化為相對立的價值世界”、“演繹為質樸價值遭到毀滅的挽歌”。總而言之,這種道德立場主導下的敘述具有簡化作用,從作者字里行間的表述來看,作者并不認同這種把問題簡單化的敘述方式。
[名師點評]本題要求把握“這段文字的主旨”,因此首先需要明確作者的態度傾向。從原文中的“簡化”、“抽象化”等詞語,結合上下文,可以體會作者不贊成這種文學現象。與作者傾向吻合的,唯有D項。
27.C[解析]文段三句話,第一句講《竹書紀年》的整理者有意刪掉同“更不徙都”不符合的材料。第二句講這樣做的后果給后人廓清歷史問題帶來麻煩。第三句用“幸好”表示弱轉折,講其他文獻起到互證作用,從而反映了客觀事實。整個文段就是在講不同史學文獻中看似矛盾的資料,卻反映了客觀事實,從而有助于后人廓清歷史問題。C項是對其進行同義替換。
[常見解題誤區]A項錯在以偏概全,文段并不是僅僅敘述《竹書紀年》對有關問題的刪除。B項本身沒有錯,但沒有透過“歷史事實的記載往往自相矛盾”的表象,洞悉作者從中得出的史學上互證方法的結論。D項未抓住文段的描述對象,文段主要不是在講“獨尊制度”,而僅僅將其作為一個例子來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