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申論熱點專題:科學發展觀(8)
材料八:
國家統計局在7月16日公布了火熱的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8773億元,同比增長9.7%,為1997年以來同期我國經濟最高增速。
在過去2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年均GDP增長9.5%)是令全世界矚目和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但同樣付出了現在的發達國家在發展初期曾付出過的慘重的資源、環境等成本代價。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指出:”在經濟增長方式方面,我國目前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突出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發展隱患。“
在投入方面,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在我國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資去拉動的。以浙江省為例,2003年,該省以22%的電力增長、38%的投資增長換來了14%的GDP增長,投入4900億元,產出9200億元。
在能耗方面,2003年,我國實現的 GDP,按現行匯率計算為1.4萬億美元,約占全世界GDP的4%,但為此消耗的資源,包括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等,分別約占世界消費量的7.4%、31%、30%、27%、25%和4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換來了高增長,也帶來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問題,中國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出10多倍。
分析:一個國家和民族要實現振興,除了社會穩定以外,還必須解決好”三位一體“的問題,即內部體制問題、增長方式問題和外部環境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選擇一條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領導干部在”政績觀“上存在的偏差,如自覺不自覺地更重視任期內經濟增長的”量“、形象變化的”快“、對外影響的”大“,而對基礎性的工作熱情不高、對事關長遠的事用心不多、對見效慢的任務關注較少等等,要堅持科學的改革觀。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