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群體性事件與和諧社會建設(4)
材料六:群體性事件暴露基層治理弊端
貴州”甕安事件“剛剛平息,又發生了云南”孟連沖突“。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暴力沖突事件,執行任務的民警被數百名群眾圍攻、毆打;沖突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槍自衛,2人死亡。
從貴州甕安到云南孟連,卻在僅僅二十多天的時間里,相繼發生了兩起群體性暴力沖突事件。此類事件的發生,嚴重暴露我國基層政府治理的重大弊端。
云南孟連沖突與貴州甕安事件在背景和起因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據報道,孟連沖突的導火索,是19日清晨警方強行帶走5名膠農。而起因卻是當地膠農與橡膠公司的利益之爭,是經濟利益糾紛。也就是說,孟連沖突是一起由經濟糾紛未得到及時妥善解決,廣大膠農經濟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加之警力使用不當而引發的暴力沖突事件,它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至少在兩個環節上橡膠公司和地方政府忽視了膠農的基本權利。一是橡膠公司濫用壟斷地位,壓低橡膠收購價格,顯失公平,嚴重損害膠農的合法利益;二是在膠農與橡膠公司因收購價格發生矛盾和糾紛時,地方政府簡單粗暴地動用警力,只重視了秩序的穩定而嚴重忽視了矛盾的解決,客觀上無視和損害了膠農的合法權利。從一系列的舉動看,當地政府完全站到了橡膠公司一邊,成為維護橡膠公司利益的代言人,膠農的集體維權行為屢屢被當地政府強行阻止,結果必然加深膠農對政府和警察的不信任,多年來一直聚積著的怨恨,終于借警察強抓膠農而爆發,引發了嚴重的群體暴力事件。對照貴州甕安事件和云南孟連沖突,兩地群體暴力事件發生的深層背景卻是如出一轍,不能不讓人深思。
分析: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結果雖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氣卻不斷積累,矛盾和對立卻不斷加深,從而為引發更大的矛盾和沖突埋下了火種。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應當成為全國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依法施政,以人為本的典型教材,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