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三江奇跡”
在八級地震的廢墟上重建家園,是一項極其艱難繁巨的任務。“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援建,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被譽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賑災試驗。然而,如何才能將這一制度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構筑災區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起點?
9月12日,廣東惠州對口援建汶川縣三江鄉的46個工程項目全部竣工。三江成為汶川地震極重災區第一個恢復重建項目整體竣工的鄉鎮。這里的實踐,給出了以上問題的部分答案。
短短13個月時間里,曾經滿目瘡痍,“沒有一間完好無損的房子,沒有一條完好無損的道路,沒有一個完好無損的景區”的三江鄉煥然一新,變身為功能齊全、風景優美的藏家旅游集鎮。外界目光大都集中在援建工作的“惠州速度”,集中在3.6億元重建巨額投資,集中在“安全零事故、質量零問題、成本零超概(算)”的出色管理上。
援建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工程管理之高效,固然可圈可點;而在更深的層面,三江援建還有更多經驗值得總結,還有更多探索值得關注。
對口援建啟動之初,即有人擔心重建后的汶川震區會成為新版“錦繡中華”公園——蘇浙亭臺、徽閩樓閣帶著濃重的地域文化印跡,雜陳于巴蜀大地,沖擊當地原有的景觀格局,解構和諧的文化生態。
三江的重建,嚴格統籌于“恢復提升‘水鄉藏寨’特色”、“發展旅游為主,發展新型特色農業為輔”的規劃之下,在傾力打造經濟造血功能的同時,悉心保護當地的自然與文化特質,為未來持續發展存續了最寶貴的資源。
走出哀傷陰影,生活重新開啟,“那些心手相連的情誼和震撼心靈的感動”,會不會“讓位于世俗的計較,回歸于日常的淡漠”?這也是不少人對家園重建曾經有過的疑慮。
三江重建中,建設者將“和諧重建”的理念置于首位,盡力把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精神與群眾的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幫百姓開挖宅基地用于工程取土回填,動員施工人員住到群眾家里以增加群眾收入,部分項目采取“以工代賑”緩解就業壓力……一系列創造性的措施,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矛盾,增強了“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凝聚力。
更可貴的是,在公共項目建設、救災物資分發等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事務中,援建者將在惠州市推廣較好的“四民工作法”(即民主提事、集智于民,民主決事、行權于民,民主管事、自治于民,民主監事、取信于民)引入三江,做到“問題不過夜,矛盾不上交”,推進了當地的基層民主建設進程……
從更大的視野看,汶川震區的重建,剛剛起步。從第一個恢復重建項目整體竣工的鄉鎮,到整個震區生活家園、心靈家園的重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將“輸血”與“造血”、物質援助與精神慰藉、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工程建設與制度建設和諧地統一起來,我們期待更多的“三江奇跡”在震區大地蓬勃生長。
相關文章
9月12日,廣東惠州對口援建汶川縣三江鄉的46個工程項目全部竣工。三江成為汶川地震極重災區第一個恢復重建項目整體竣工的鄉鎮。這里的實踐,給出了以上問題的部分答案。
短短13個月時間里,曾經滿目瘡痍,“沒有一間完好無損的房子,沒有一條完好無損的道路,沒有一個完好無損的景區”的三江鄉煥然一新,變身為功能齊全、風景優美的藏家旅游集鎮。外界目光大都集中在援建工作的“惠州速度”,集中在3.6億元重建巨額投資,集中在“安全零事故、質量零問題、成本零超概(算)”的出色管理上。
援建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工程管理之高效,固然可圈可點;而在更深的層面,三江援建還有更多經驗值得總結,還有更多探索值得關注。
對口援建啟動之初,即有人擔心重建后的汶川震區會成為新版“錦繡中華”公園——蘇浙亭臺、徽閩樓閣帶著濃重的地域文化印跡,雜陳于巴蜀大地,沖擊當地原有的景觀格局,解構和諧的文化生態。
三江的重建,嚴格統籌于“恢復提升‘水鄉藏寨’特色”、“發展旅游為主,發展新型特色農業為輔”的規劃之下,在傾力打造經濟造血功能的同時,悉心保護當地的自然與文化特質,為未來持續發展存續了最寶貴的資源。
走出哀傷陰影,生活重新開啟,“那些心手相連的情誼和震撼心靈的感動”,會不會“讓位于世俗的計較,回歸于日常的淡漠”?這也是不少人對家園重建曾經有過的疑慮。
三江重建中,建設者將“和諧重建”的理念置于首位,盡力把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精神與群眾的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幫百姓開挖宅基地用于工程取土回填,動員施工人員住到群眾家里以增加群眾收入,部分項目采取“以工代賑”緩解就業壓力……一系列創造性的措施,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矛盾,增強了“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凝聚力。
更可貴的是,在公共項目建設、救災物資分發等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事務中,援建者將在惠州市推廣較好的“四民工作法”(即民主提事、集智于民,民主決事、行權于民,民主管事、自治于民,民主監事、取信于民)引入三江,做到“問題不過夜,矛盾不上交”,推進了當地的基層民主建設進程……
從更大的視野看,汶川震區的重建,剛剛起步。從第一個恢復重建項目整體竣工的鄉鎮,到整個震區生活家園、心靈家園的重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將“輸血”與“造血”、物質援助與精神慰藉、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工程建設與制度建設和諧地統一起來,我們期待更多的“三江奇跡”在震區大地蓬勃生長。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