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形勢分析
統計圖表上,一個紅色的箭頭,朝著年終目標,正在緩慢地爬升著……日前,臺州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99.15億元,同比增長6.5%。
“6.5%的GDP增速,雖然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0%,但比上半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市統計局的一位負責人說,這說明臺州的經濟經多方努力,目前正日趨回暖。
陰霾中顯露七大亮點
回望臺州經濟前9個月走過的軌跡,盡管步履維艱,但基本面釋放出來的七大利好消息,還是不免令人眼前一亮。
一是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形勢逐步好轉。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值2090億元,降幅比上半年縮小了2.5個百分點。“全市5700多家骨干企業中,有3400多家企業工業總產值生產速度比上半年回升。”市經委的一位負責人說,從支柱行業來說,除造船業外,塑模、醫化、汽摩、家電、縫紉機等5大行業增速加快。受工業基本面向好因素影響,全市工業用電量也快速上升,增速第三季度比今年上半年增長了近4個百分點。
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投資、消費、出口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5億元,同比增長6.7%。
三是財政收入增幅穩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市財政總收入201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7%。無論是財政總收入還是地方財政收入,兩項指標累計增幅均創今年新高。
四是企業景氣指數明顯回升。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第三季度,反映企業家對宏觀經濟走勢把握的信心指數為130,比上季度提高了11點。這說明我市的民營企業家們,對未來的信心由相對景氣區間重返較為景氣區間。
綜觀前三季度臺州經濟發展,利好消息還包括工業經濟效益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就業情況有所改善等。7大亮點,讓臺州經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稍現曙色。
“應當說,汽車業火爆、房地產業回暖、出口形勢好轉是推動我市前三季度經濟好轉的三大主要因素。”市發改委的一位負責人認為,只要這三大利好因素不消除,臺州經濟就可逐步遠離金融危機的陰影。
經濟回暖仍存四大隱憂
盡管臺州經濟正逐步好轉,但經濟界人士指出,未來臺州經濟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隱患和不確定因素,值得各界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是工業增長基礎還不夠穩固。綜觀前三季度工業發展,9個月中,增長速度已兩起兩落,起起伏伏對全年經濟影響頗大。二作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房地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市拍出去的土地面積同比下降了25%多,房屋竣工面積下降了60%多,商品房后續供給不足。此外,炒房之風再起也將給房地產業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是出口增長壓力較大。1至9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572億元,同比下降了近17%。盡管降幅在不斷收窄,但何時見底至今仍是個謎。四是企業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9月份,57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工業總產值上報為零的企業有149家,比6月份增加了近50家,虧損停產企業的增多,勢必嚴重影響全市工業經濟的復蘇。
經濟復蘇仍需多方拉抬
以草根經濟為核心的臺州經濟,其動靜觀瞻,向來為外界所關注。
10月15日,《南方周末》以《臺州:政府重塑草根經濟》為題,罕見地以整版的篇幅,對臺州民營經濟當前遇到的困境、今后的突圍之路進行了全方面多側面的分析,其中對危機中如何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作用著墨頗多。
事實上,為了提振經濟,我市上下緊急行動,四處救火,可謂用心良苦。
誠如外媒所言,在這場救市戰斗中,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政府注資瀕臨破產的大型民企,以防止龍頭企業資金鏈危機殃及民間金融;政府參股民營擔保公司,以政府信用幫助企業解決互保鏈危機;在臺州這個第一個股份制企業誕生地,由政府主導民企進行股權重構等。
毫無疑問,所有這些應對之策,都顯著加強了政府介入經濟的力度,“臺州模式”正在被注入新的活力。
對前三季度臺州經濟發展大勢走向,市委黨校的一位經濟學專家的評價是:有苦有甜,有喜有憂。他認為,臺州經濟要想持續回暖,政府之手仍要更加有力,仍需多方合力拉抬。
在他眼里,臺州經濟要想持續回暖,首先,從政府來說,要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尤其要在破解企業資金荒、用工荒等老問題上多出些新招。從企業界來說,對內練好內功,加快調整落后產能;對外要實施市場多元戰略,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部門來說,要多到企業調查研究,幫助企業多解決一些諸如如何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等突出問題。
“處于一個艱難的爬坡期,我們一方面要對經濟增長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妥善處理好各種阻礙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市委黨校的這位專家認為,臺州的政府是有為的政府,臺州企業是有為的企業。只要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不被困難壓彎腰,重振臺州經濟雄風,應指日可待;重塑后的“臺州模式”,應會更有生機和活力。
相關文章
“6.5%的GDP增速,雖然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0%,但比上半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市統計局的一位負責人說,這說明臺州的經濟經多方努力,目前正日趨回暖。
陰霾中顯露七大亮點
回望臺州經濟前9個月走過的軌跡,盡管步履維艱,但基本面釋放出來的七大利好消息,還是不免令人眼前一亮。
一是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形勢逐步好轉。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值2090億元,降幅比上半年縮小了2.5個百分點。“全市5700多家骨干企業中,有3400多家企業工業總產值生產速度比上半年回升。”市經委的一位負責人說,從支柱行業來說,除造船業外,塑模、醫化、汽摩、家電、縫紉機等5大行業增速加快。受工業基本面向好因素影響,全市工業用電量也快速上升,增速第三季度比今年上半年增長了近4個百分點。
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投資、消費、出口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5億元,同比增長6.7%。
三是財政收入增幅穩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市財政總收入201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7%。無論是財政總收入還是地方財政收入,兩項指標累計增幅均創今年新高。
四是企業景氣指數明顯回升。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第三季度,反映企業家對宏觀經濟走勢把握的信心指數為130,比上季度提高了11點。這說明我市的民營企業家們,對未來的信心由相對景氣區間重返較為景氣區間。
綜觀前三季度臺州經濟發展,利好消息還包括工業經濟效益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就業情況有所改善等。7大亮點,讓臺州經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稍現曙色。
“應當說,汽車業火爆、房地產業回暖、出口形勢好轉是推動我市前三季度經濟好轉的三大主要因素。”市發改委的一位負責人認為,只要這三大利好因素不消除,臺州經濟就可逐步遠離金融危機的陰影。
經濟回暖仍存四大隱憂
盡管臺州經濟正逐步好轉,但經濟界人士指出,未來臺州經濟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隱患和不確定因素,值得各界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是工業增長基礎還不夠穩固。綜觀前三季度工業發展,9個月中,增長速度已兩起兩落,起起伏伏對全年經濟影響頗大。二作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房地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市拍出去的土地面積同比下降了25%多,房屋竣工面積下降了60%多,商品房后續供給不足。此外,炒房之風再起也將給房地產業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是出口增長壓力較大。1至9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572億元,同比下降了近17%。盡管降幅在不斷收窄,但何時見底至今仍是個謎。四是企業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9月份,57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工業總產值上報為零的企業有149家,比6月份增加了近50家,虧損停產企業的增多,勢必嚴重影響全市工業經濟的復蘇。
經濟復蘇仍需多方拉抬
以草根經濟為核心的臺州經濟,其動靜觀瞻,向來為外界所關注。
10月15日,《南方周末》以《臺州:政府重塑草根經濟》為題,罕見地以整版的篇幅,對臺州民營經濟當前遇到的困境、今后的突圍之路進行了全方面多側面的分析,其中對危機中如何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作用著墨頗多。
事實上,為了提振經濟,我市上下緊急行動,四處救火,可謂用心良苦。
誠如外媒所言,在這場救市戰斗中,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政府注資瀕臨破產的大型民企,以防止龍頭企業資金鏈危機殃及民間金融;政府參股民營擔保公司,以政府信用幫助企業解決互保鏈危機;在臺州這個第一個股份制企業誕生地,由政府主導民企進行股權重構等。
毫無疑問,所有這些應對之策,都顯著加強了政府介入經濟的力度,“臺州模式”正在被注入新的活力。
對前三季度臺州經濟發展大勢走向,市委黨校的一位經濟學專家的評價是:有苦有甜,有喜有憂。他認為,臺州經濟要想持續回暖,政府之手仍要更加有力,仍需多方合力拉抬。
在他眼里,臺州經濟要想持續回暖,首先,從政府來說,要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尤其要在破解企業資金荒、用工荒等老問題上多出些新招。從企業界來說,對內練好內功,加快調整落后產能;對外要實施市場多元戰略,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部門來說,要多到企業調查研究,幫助企業多解決一些諸如如何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等突出問題。
“處于一個艱難的爬坡期,我們一方面要對經濟增長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妥善處理好各種阻礙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市委黨校的這位專家認為,臺州的政府是有為的政府,臺州企業是有為的企業。只要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不被困難壓彎腰,重振臺州經濟雄風,應指日可待;重塑后的“臺州模式”,應會更有生機和活力。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