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考驗基本國策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電視節目中提出:計劃生育是國策,計劃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鐵板一塊,一定會隨著人口年齡格局的變化而變化,那么什么時候變呢?是寧可早一點變還是晚一點變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是關系到今天該如何看待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認識問題,而且觸碰到獨生子女政策是否還應繼續堅持的現實問題。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始,我國從人口基數過大、增速過快的國情出發,確立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核心內容是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按照規定特殊情況除外)。計劃生育政策也被形象地簡化為獨生子女政策。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30多年讓中國少生4億多人,相當于西歐的總人口。這對于減少貧困人口,全面實現小康,緩和人口資源環境間矛盾,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由于人口自然出生率被控制在較低水平和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例呈現上升趨勢。有人按當前人口增長情況推算,2009年是七八個中國人養一個老人,到2050年時,大約不到三個人就要養一個老人。這個說法很直觀,把能否養得起的問號形象地擺在人們面前。可到那時,中國人均耕地是多少,人均可用水資源又有多少,資源能源是否足以支撐那時的生產生活水平,環境能否承載那時的人口?這些問題如果不同時向公眾說明,很可能產生偏頗和誤導。
就大的趨勢來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老齡化程度加劇是客觀實際。但若不加全面分析,夸大人口老齡化引發的養老難、勞動力可能不足等問題,則是一種誤導。中國人口問題集中體現為兩對矛盾:一是人口數量過多與資源環境壓力過大的矛盾,一是人口老齡化嚴重與新生人口相對減少的矛盾。前者導致人口數量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瓶頸,后者導致人口結構不合理,未富先老,養老難問題比較突出。從全局和長遠來看,前一對矛盾是主要矛盾,決定著中國人口問題的發展走向;后一對矛盾是次要矛盾,是階段性表現,當人口數量拐點出現之后,老齡人口比例有望逐步下降,與中低齡人口形成較為合理的比例。
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很大的國家,人口在短期內就可跳躍式增長,而要減慢人口增速乃至控制減少過多人口,卻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場。據權威部門透露,本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才可能在增長到十五六億時迎來拐點。到那時再往后,中國人口數量問題才會變為次要矛盾,而結構問題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也只有到那時,調整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才有必要。
誠然,目前以老齡化加劇為主要特征的人口結構問題,凸顯了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薄弱,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加大財政投入,健全社保體制,開辟多種途徑都是綜合解決養老難題的有效辦法,唯獨因之懷疑動搖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堅持,不僅于解決養老問題無補,反而會讓中國人口問題雪上加霜,愈發復雜,解決的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大。
基本國策是什么,是國家基于對重大問題的基本判斷而制定的管長遠的根本政策。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看清發展趨勢,從總體認識,從全局把握,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才能到位,對國策的執行也才能有更高的自覺。科學分析,解疑釋惑,從國家和民族長遠根本利益出發說清問題、引導輿論,是負有向公眾宣傳解讀國家大政方針職責的媒體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