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領銜新農村建設
2009年10月29日訊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在全國經濟百強縣中赫然有名。胡陳鄉,是這個縣最偏遠的鄉鎮,寧波市44個欠發達鄉鎮之一。一前一后,形成了強烈反差。然而,胡陳鄉卻走出了一條與富裕鄉鎮迥然不同的、適合自身特點的文化領銜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之路。
尋找偏遠山區的優勢
周邊的鄉鎮,開發一個樓盤,興建一個項目都可以大大提高GDP數值,這是地處偏遠的胡陳鄉做不到的。然而,胡陳鄉干部深知,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短;拿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相比,越比越長。"智者不是因為它擅于克服自己的短處,而在于它擅于發揮自己的長處。"
那么,胡陳鄉的長處是什么?那里,就應該是胡陳鄉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
遠離城市就是遠離喧囂,靜、凈與心靈最近。胡陳鄉有恬靜的暮色、潔凈的溪水、酷愛蘭花的村民、比城里人更懂得賞梅的梅山村民、最古老的"跨海大橋"、宋朝宰相的誕生地……如何把胡陳鄉這滿山遍野的"珍珠"串連起來--胡陳鄉人想到了"文化"。
文化必須和實體經濟結合
驅車前往胡陳鄉,鄉文化干事小丁在介紹胡陳鄉新農村建設時,左一個"文化",右一個"文化",似乎帶記者走進的是一個"文化谷"。記者竊想:和山里人談文化是不是太虛了,胡陳鄉是不是在做秀?隨著采訪的深入,縈繞在記者腦海里的"?"完全被拉"直"了。
在實際生活中,文化是個很難確定外延邊際的概念。如何讓"山里人"看得見、摸得著?胡陳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堅決拋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短期做秀觀念,每提倡或扶持一個實體經濟,就把它和"文化"結合起來,讓村民成為文化經濟中的一分子,讓村民在漸進中感受到文化帶來的好處--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和經濟收益。
塘頭韓村,幾年前,村民只是自發地上山采擷、培育野生蘭花,像城里人一樣自我欣賞。胡陳鄉黨委、政府順其自然,適時引導,從健康、休閑、養生的角度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養殖蘭花,形成良好的"蘭花"氛圍。在村頭,修建"蘭花墻"和"蘭花憩園",介紹蘭花的自然屬性和栽培技術、展示蘭花的"君子"風范和"廉潔"形象。爾后積極開拓銷售市場,把村民的無成本愛好納入致富車道。種養、銷售蘭花已成為塘頭韓村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之一,塘頭韓村被稱為"蘭文化村"。這里為什么不叫"蘭經濟村"?因為,這里"蘭花"的氛圍首先是"文化"的。
把文化揉進環境整治
梅山村,有冬日傲雪凌霜的臘梅,有夏日讓人生津止渴的楊梅。胡陳鄉黨委、政府就和梅山村的村民一道,在"梅環境"上做起了文章。
首先,在村莊四周的小山丘,逐漸種上新品種的楊梅樹,讓前來旅游、采擷的游客仿佛置身在楊梅的海洋中。這叫楊梅的主環境。
種植梅花是梅山村的又一特色。記者采訪時,這里正在修建"梅長廊",把游人導向梅花園和楊梅山。村主任介紹:楊梅,盛產于夏季,主要是品嘗。臘梅,盛開在冬天,主要是欣賞。我們修建"梅長廊"就是要把這一冷一熱的兩個"環境"連在一起。梅文化村,名符其實。陪同的鄉黨委委員周紹宏補充道:"我們在改造鄉村硬環境的同時,也不忘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的軟環境。"
東山村,胡陳鄉在這里打造"桃文化村"。
"我為我家種幸福"是桃樹認養活動的主題。東山村的許多村民還能說出桃園結義的典故,并且用"義"豐富了桃文化的內涵。采擷、欣賞、品嘗這些看似普通的旅游項目,胡陳鄉人卻把文化嵌入其中,使新農村的產業化建設不再平面化、單一化,而是更加立體化。
相關文章
尋找偏遠山區的優勢
周邊的鄉鎮,開發一個樓盤,興建一個項目都可以大大提高GDP數值,這是地處偏遠的胡陳鄉做不到的。然而,胡陳鄉干部深知,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短;拿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相比,越比越長。"智者不是因為它擅于克服自己的短處,而在于它擅于發揮自己的長處。"
那么,胡陳鄉的長處是什么?那里,就應該是胡陳鄉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
遠離城市就是遠離喧囂,靜、凈與心靈最近。胡陳鄉有恬靜的暮色、潔凈的溪水、酷愛蘭花的村民、比城里人更懂得賞梅的梅山村民、最古老的"跨海大橋"、宋朝宰相的誕生地……如何把胡陳鄉這滿山遍野的"珍珠"串連起來--胡陳鄉人想到了"文化"。
文化必須和實體經濟結合
驅車前往胡陳鄉,鄉文化干事小丁在介紹胡陳鄉新農村建設時,左一個"文化",右一個"文化",似乎帶記者走進的是一個"文化谷"。記者竊想:和山里人談文化是不是太虛了,胡陳鄉是不是在做秀?隨著采訪的深入,縈繞在記者腦海里的"?"完全被拉"直"了。
在實際生活中,文化是個很難確定外延邊際的概念。如何讓"山里人"看得見、摸得著?胡陳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堅決拋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短期做秀觀念,每提倡或扶持一個實體經濟,就把它和"文化"結合起來,讓村民成為文化經濟中的一分子,讓村民在漸進中感受到文化帶來的好處--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和經濟收益。
塘頭韓村,幾年前,村民只是自發地上山采擷、培育野生蘭花,像城里人一樣自我欣賞。胡陳鄉黨委、政府順其自然,適時引導,從健康、休閑、養生的角度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養殖蘭花,形成良好的"蘭花"氛圍。在村頭,修建"蘭花墻"和"蘭花憩園",介紹蘭花的自然屬性和栽培技術、展示蘭花的"君子"風范和"廉潔"形象。爾后積極開拓銷售市場,把村民的無成本愛好納入致富車道。種養、銷售蘭花已成為塘頭韓村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之一,塘頭韓村被稱為"蘭文化村"。這里為什么不叫"蘭經濟村"?因為,這里"蘭花"的氛圍首先是"文化"的。
把文化揉進環境整治
梅山村,有冬日傲雪凌霜的臘梅,有夏日讓人生津止渴的楊梅。胡陳鄉黨委、政府就和梅山村的村民一道,在"梅環境"上做起了文章。
首先,在村莊四周的小山丘,逐漸種上新品種的楊梅樹,讓前來旅游、采擷的游客仿佛置身在楊梅的海洋中。這叫楊梅的主環境。
種植梅花是梅山村的又一特色。記者采訪時,這里正在修建"梅長廊",把游人導向梅花園和楊梅山。村主任介紹:楊梅,盛產于夏季,主要是品嘗。臘梅,盛開在冬天,主要是欣賞。我們修建"梅長廊"就是要把這一冷一熱的兩個"環境"連在一起。梅文化村,名符其實。陪同的鄉黨委委員周紹宏補充道:"我們在改造鄉村硬環境的同時,也不忘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的軟環境。"
東山村,胡陳鄉在這里打造"桃文化村"。
"我為我家種幸福"是桃樹認養活動的主題。東山村的許多村民還能說出桃園結義的典故,并且用"義"豐富了桃文化的內涵。采擷、欣賞、品嘗這些看似普通的旅游項目,胡陳鄉人卻把文化嵌入其中,使新農村的產業化建設不再平面化、單一化,而是更加立體化。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