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提高抗風險應對能力
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美國金融危機正在從跨產品的市場信用危機向金融機構虧損、減記和破產的層面演變,并通過跨國金融投資渠道影響歐洲等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市場信心的崩潰或金融恐慌正在全球金融市場漫延。
這場擴散至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根源于經濟全球化的內部結構矛盾,是世界經濟不平衡難以為繼和自我修正的表現。危機的爆發,將對經濟全球化的長期演變趨勢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考慮到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和技術創新衰減等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發達國家步入長期衰退、貿易保護主義再度興起、經濟全球化出現退潮,很可能成為后危機時代的趨勢性特征。
中國經濟的外向型性質,決定了我國在這一次全球金融和經濟動蕩中面臨嚴峻挑戰。金融危機對歐美國家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下一步將會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這種影響會在今年逐步顯現并可能延續到2010年。
世界經濟環境的惡化與內部總需求結構矛盾的加深,將使我國現階段出現較為嚴重的制造業生產過剩和經濟增長的衰減;而未來人口紅利的消失或生產要素供給條件的逆轉,則否定了現行增長方式的未來可持續性。兩者共同提出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在未來3-5年內,我國GDP增長速度下調2-3個百分點是完全正常的,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所必需的。同時,在2020年之前,我國經濟發展會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如何在人口老齡化問題變得嚴重之前讓居民實現未老先富。
采取擴張和結構性財政政策緩解沖擊
經過了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正在進入新的挑戰時期,面臨著衰退、就業壓力和產業結構失衡等多層次問題。這一現實情況要求我們所采取的緩解外來金融危機沖擊的政策,必須與中長期的結構調整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而不僅僅是刺激民間投資、啟動政府投資。短期政策的重心,則應放在擴張和結構性的財政政策上,主要致力于刺激國內需求、妥善安置失業人員,同時積極創造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
具體來說,可供采用的政策措施有:
1、降低個人所得稅稅賦。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并下調累進所得稅上限,刺激消費;并以此吸引海外創業人才、企業家人才、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緊缺人才,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
2、擴大政府在公共服務設施上的投資。擴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在普及基礎教育上所需要的學校、公共衛生設施和醫院、環保設施和廉租房建設等方面的投資;大力改善政府公共服務與產品供給。
3、通過免稅、貼息貸款和政府采購等優惠政策,促進民間職業培訓產業和各類技術學校的發展,促進勞動市場服務行業的發展。
4、妥善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功能安置好失業人員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取消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中的GDP增長、就業率等指標,代之以失業人員培訓、再就業和社會穩定指標。
5、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創設地方政府市政債券市場,允許省級政府在未來收入流量擔保可清償能力的基礎上進行適度債務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