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接待手冊” 緣何出爐?
一聽領導要來考察或視察,立即全民總動員。衛生要不留死角,交通要全面管制。歡迎會,掛橫幅送鮮花,還經常扯上一幫孩子當道具,務必要隆重盛大;接風酒,酒要茅臺XO,菜要燕窩魚翅,務必要豪華氣派。從領導的每日行程到夜生活,每一步都精心計劃。一些地方甚至制定了詳細的接待手冊,相關人員人手一本,生怕出什么漏子。
一切圍著接待轉,還有什么精力去為民著想,為民辦事?接待成了公務,甚至成了政治任務。一些地方領導的政治覺悟,也就體現在這些方面了。至于其他方面,他們有自己的“覺悟”:傷財不要緊,反正是財政的錢,不用自己掏出分文;擾民無所謂,誰叫咱是“父母官”,長輩叫子女做點犧牲,那是天經地義的。
領導也是客,你做主人的適當表示下熱情,亦屬應該。但一些地方上這么熱衷于鋪張地接待,實是惟上思維作怪,拿官場惡習當成為官之道。俗話說禮多人不怪,我的全力接待說明了我對你的尊重和愛戴,這么聽話、忠心的好部下,你不關照著怎么行。以為把領導伺候舒服了,就是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就是保住烏紗或者平步青云的保證。
“無微不至”的接待中,黨性化成了奴性,正氣化成了酒氣,潛規則取代了原則。
被精心安排了的領導,猶如身陷孤島,哪還能接觸到真實的民情,傾聽到完整的民意?這也許是地方上的“潛目的”之一。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惟恐一不小心被領導察覺了,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自然要早做防范。你真把工作做到家了,膽氣就足,領導想去哪,悉聽尊便,要那么多安排干嘛?
所以許多領導,對這樣的接待是反感的,他們經常會跳出安排,來個自由發揮。他們常常悄悄地來,悄悄地去。每到一地,走上街頭,下到田頭,和群眾嘮嘮家常,扯扯桑麻。這樣的領導,估計會讓地方很“頭疼”,但他們得到的信息,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當然也會有領導喜歡這樣的排場和被安排,他們的公干,基本上是白干。
公務接待刪繁就簡,利黨風,利政風。另一方面,公款吃喝以及更龐大的接待費用也會應聲而落。那些熱衷接待的官員,是時候停止這種光圍著領導轉的惡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