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推手與媒體的合謀
這些網絡忽悠事件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傳統媒體的跟風炒作難逃干系。分析當下的輿論態勢,常常是網民首先在互聯網發帖子,然后是少量傳統媒體進行報道,接下來是網絡跟進,隨即是大量傳統媒體和網絡瘋狂報道。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介入,那些未經證實的信息只能在論壇和博客中傳播;傳統媒體介入之后,網站就可以摘編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其新聞頻道中傳播,極大地增強了傳播效果。
一旦那些涉嫌炒作的信息沒有經過核實就被傳統媒體報道,不僅讀者可能受到信息背后操縱者的欺騙,其他相關者也可能受到傷害。比如在“艾滋女”事件中,許多新聞網站和傳統媒體,都在其顯要位置對“艾滋女”事件進行了報道,且一般都冠以“自爆性接觸內幕”、“自爆視頻性伴侶電話”等標題。國內率先報道此事的一家報紙用的標題是《“艾滋女”開博曝光數百性接觸者》,其中還直接引用博文:“我的人生既然已經爛了,那就要爛出名氣!”當事人閆德利最初很快被搞臭,閆德利前男友很快達到目的,一些媒體的“功勞”是少不了的。
在“賈君鵬”事件之后,曾有學者發文警告,媒體不要被策劃。這種提醒自然必要,但媒體之所以被策劃,充當了某些網絡推手忽悠網民的幫兇,在某種程度上并非是其辨別能力不足。比如在“艾滋女”事件中,開博客的人雖然稱自己就是閆德利,但決不能據此認定其一定就是閆德利。這個淺顯的判斷,相信作為社會瞭望者的記者編輯們不可能做不出來。
幾乎所有這些網絡忽悠事件在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那里,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先報道,然后才核實和調查。對于這種做法,目前流行的一個辯解是,許多網絡上出現的事件采訪起來阻力重重,報道出來造成一種輿論壓力,有利于后面的調查。但看看這些網絡事件不難發現,諸如“艾滋女”事件、“賈君鵬”事件以至最近的“奧巴馬女郎”事件,對當事方的采訪和調查并不像采訪某些官員的貪腐行為那樣難,但有些媒體還是未經核實就進行了報道。
不少評論者都認為,在幫助網絡推手忽悠網民的過程中,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是被人利用的傻瓜。其實不然,二者實際上是互為利用。推手提供極具眼球效應的素材,媒體提供版面或時段等傳播平臺。在幫助推手完成任務的同時,媒體也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熱點話題,以非常廉價的方式填充了自己的版面或時段。這恐怕才是某些媒體不經核實就進行報道的真實原因。
在專業化的網絡推手和媒體默契的合謀與配合下,可愛的網民被花里胡哨的信息搞得昏頭轉向,最后才發現自己被耍了。小品演員趙本山和范偉的合作可稱典范,在前幾年的春晚節目中,這兩個人一個精于算計,一個裝傻被忽悠,他們的配合逗得全國的老百姓哈哈大笑。如今的網絡忽悠事件,大抵也是一出這樣的小品,一個精心設計炒作話題,一個裝傻以提供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