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水糊不了民心裂縫
如此詮釋“糊弄”一詞,我真佩服這座“橋裂裂”。慘痛的事實是,“膠水門”這些年上演了許多出。北京5歲小女孩小叮當,在家玩耍時被壁爐砸死,調查發現,壁爐和墻體之間沒有任何金屬部件加固,而是用膠水粘在墻壁上。我想膠水廠家也委屈,不用膠水恐怕這糊弄早露餡了,你看各地的樓脆脆樓倒倒幾兄弟的下場,傅彪早就說過,泰勒,泰勒,我們中國演員早就集體補過鈣了,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沒來得及為你們美國演藝界補鈣……
照片上看,橋裂裂有30多處傷口,有些裂口縫隙寬到足以塞進成年男子的手掌。納稅人5000萬元買來的“形象工程”剛剛上崗一年就這副破落形象,地方政府的形象往哪里擱?
不過官員的“糊弄哲學”還沒有完。例如這位南京市政設施養護管理處領導辯解,“在沒調查清楚原因前,也不敢武斷下結論就是質量出問題,也有可能是熱脹冷縮等原因造成”。還沒有調查,這位官員先就急著往“熱脹冷縮”理論上靠,而不是先說說不雷的話,例如質量無小事,寧抓一千個建筑商,不建一個豆腐渣,讓恐慌的公眾先消消氣。
糊弄一詞在老百姓的方言里也叫“搗糨糊”,古代也是膠水的意思。當年有溫州小商人做鞋,把硬紙板用膠水糊上,糊弄消費者;官商勾結造豆腐渣,把混凝土用膠水粘上,可不僅欺騙老百姓,還糊弄了上級、糊弄了法律、糊弄了公信力。
這“糊弄牌”膠水粘合了官和商,毒害的是全社會。當初毒奶粉一曝光,地方政府和三鹿老板也忙著糊弄,一邊封殺輿論,一邊花錢封口,一邊開新聞發布會修補形象,用膠水往臉上貼金。最近,牽涉幾千人、涉及數億元的上海釣魚執法案,只有兩名官員因“損害政府形象”被警告,膠水裱起了政府形象,不知道能否修復了社會利益,是不是彌合了道德裂痕。
糊弄不是萬能膠、法治不是搗糨糊。現代文明是程序文明,是公權力的來源、分配、轉移和運作的程序之治。單靠糊弄粘合不了民心裂縫,膠水糊的大廈更抗不了民意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