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與合理使用其他年齡段干部是有機統一的
□要在各級領導班子中形成合理的年齡梯次配備,既激勵年輕干部奮發進取,又充分調動和發揮其他年齡段干部的積極性
一段時間以來,干部“天花板”現象的報道屢屢進入人們視野,受到各方關注。通過百度輸入“‘天花板’干部”,可以查找出相關網頁34萬個,“‘天花板’干部”一躍成為2009年度臨近尾聲時的熱詞。不少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網友讀者紛紛就此發表觀點、展開討論。
不能說所有不能晉升的干部都是遭遇了“天花板”,不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不在此列
“天花板”現象,從出現伊始即受到廣泛關注。最早就“天花板”現象做調查的《人民論壇》雜志總編輯賈立政表示,參與調查的8000多名受訪對象涉及專家學者、黨政干部,包括組工干部、網友等,涉及面比較廣,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大多數表示認同存在“天花板”現象。可見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認為“天花板”現象是“現行干部制度的硬性規定和操作慣例,例如年齡和學歷的限制造成的”比例最高,占受訪人數的50%。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軍鵬表示,制度因素是造成“天花板”現象的主要原因。我國一直沒有真正建立和落實職級與職務相結合的用人制度,我國公務員的晉升制度還沒有完全走向公平與績效導向,對干部缺乏明確的業績評估。
另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干部隊伍的整體結構特點使‘天花板’干部的產生和出現成為必然”,持此觀點的受訪者占了28%。這一觀點可以更準確地表述為:干部隊伍結構本來就應該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干部遇到的晉升困難越大是正常現象。從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受訪者對干部晉升中存在的問題保持了另一種冷靜、理性、超然的態度。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認為,當一個干部級別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在職務上繼續晉升的機會自然也就越來越少。這主要源于干部體制的“金字塔”形結構,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正常的。
“干部在晉升中遇到困難是必然的。在從低到高的過程中,每一個層級都是‘天花板’,每一個層級都會讓不少人止步。”在眾多的網絡觀點中,認同這一觀點的不在少數。
可以看出,一方面,占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干部制度中存在“天花板”現象,又有不少受訪者認為存在“天花板”現象很正常。看似觀點分歧,其實是源于對“天花板”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干部遭遇“天花板”現象,應是指那些有能力、能干事,卻因年齡、學歷與機制等因素而無法晉升的優秀干部。不能說所有不能晉升的干部都是遭遇了“天花板”,那些沒有能力、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不在此列。
難道僅僅因為年齡這道“杠杠”,能力優勢、經驗優勢,乃至政績優勢就統統不顧了嗎?
在邏輯上有些不通的是,既然為數不少的干部對職務晉升有冷靜理性的認識,那么未獲提升的干部心理上的失落從何而來呢?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曉平認為,如果獲得升遷者符合公認的標準和程序,比沒有獲得升遷的眾人確實強,人們易于接受。但是,如果人們屢見獲得升遷者不符合公認的標準和程序,不如未獲升遷者,不符合“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就會產生個體與少數幸運者的“攀比”情緒,抱怨自己遭遇“天花板”現象就有了心理根源。
在《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中,70%的受訪者認為45―55歲最容易遭遇“天花板”現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用人政策,在干部的提拔晉升上以年齡劃線,成了不成文的“規定”:過40歲不能提拔為科級干部,50歲不能提拔為處級干部,55歲不能提拔為司局級干部。
難道僅僅因為年齡問題,能力優勢、經驗優勢,乃至政績優勢就統統不顧了嗎?顯然,給優秀干部帶來失落的主要原因恰是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定”、“慣例”。有些地方甚至以中央“干部隊伍年輕化”的精神為由,實行“一刀切”,干部任職年齡層層遞減。這種做法不僅挫傷了一部分干事、謀事的干部的積極性,也無法讓干部服氣,更與中央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背道而行。
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合理使用各年齡段干部,切實解決領導干部任職年齡層層遞減問題”。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最近召開的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習近平、李源潮同志在講話中都對基層干部任職年齡問題作出要求,明確提出“合理使用各年齡段干部,保持各級領導班子老中青梯次配備的年齡結構,防止干部任職年齡層層遞減,糾正對鄉鎮干部、縣級領導用45歲、50歲的年齡杠杠一刀切下來的做法。”并強調把完善競爭性選拔方式作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突出崗位特點,干什么考什么,讓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強的選得上,作風實的出得來。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的力度,完善干部交流制度。這些務實之舉正是對目前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斷完善。日前出臺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指出,“抓住當前干部群眾反映突出的重點難點問題”正是制定該《規劃綱要》的重要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