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地方站: 杭州 寧波 溫州 嘉興 湖州 紹興 金華 衢州 舟山 臺州 麗水
您的當前位置: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網 >> 綜合基礎知識 >> 法律

公務員法律常識習題與詳解

發布:2009-12-29    來源:浙江公務員考試網 字號: | | 我要提問我要提問

法理學

1. 法律體系是一個重要的法學概念,人們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理解、解釋和適用這一概念,但必須準確地把握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關于法律體系的表述中哪種說法未能準確地把握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A.研究我國的法律體系必須以我國現行國內法為依據

    B.在我國,近代意義的法律體系的出現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訂法律后

    C.盡管香港的法律制度與大陸的法律制度有較大差異,但中國的法律體系是統一的

    D.我國古代法律是“諸法合體”,沒有部門法的劃分,不存在法律體系

答案及解析:D 法律體系也稱為部門法體系,是指一國全部現行國內法規范構成的體系,不包括完全意義的國際法即國際公法。它反映一國法律的現實情況,不包括歷史上廢止的已經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還沒有生效的法律。近代意義的法律體系概念是部門法體系,清末沈家本修訂法律是中國法制向近代轉型的標志,在此之前近代部門法體系意義上的法律體系當然也無從存在。我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法律制度分別屬于不同的法系,由于“一國兩制”的實行,出現了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基本性質和不同法系的法律并行的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兩個以上法律體系的并存。由于我國國家主權統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根據憲法授權制定,而憲法是我國全部法律統一的中心和出發點,因此中國仍然可以看作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法系背景的差異并不影響中國法律體系的統一。古代中國法律一直是諸法合體,但是這種法典編撰體例上的“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并不能否定法律體系上的諸法并存。因此答案選D。

2.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二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下列有關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相互關系的表述中,哪種說法沒有正確揭示這一關系?

    A.權利和義務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權利是為了更好地履行義務

    C.權利和義務的存在、發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

    D.義務的設定目的是為了保障權利的實現

答案及解析:B 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對概念,在兩者的關系中,權利具有最終的地位,義務始終是為權利服務的,這就是“權利本位”思想。A 說明了權利和義務的地位有主次之分,是正確的。C 說明了兩者互為條件,也是正確的。D 說明了設定義務的目的就是保證權利的實現,是正確的。而B 則認為享有權利是為了更好的履行義務,這違背了“權利本位”的思想。

3. 違法行為的構成要素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違法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A.該行為在法律上被確認為違法

    B.該行為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過錯

    C.該行為由具有責任能力的主體作出

    D.該行為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某種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

答案及解析:A 違法行為一般由以下五個要素構成:(1 )以違反法律為前提;(2 )是某種違反法律的作為或不作為;(3 )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4 )一般有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5 )行為人具有法定行為能力或法定責任能力。在這些構成要素中,違反法律即在法律上被確定為違法是前提和基礎,其他要素都是基于這一要素而存在的。如果不滿足這一要素,違法行為就不成其為“違法”行為。這也就是“法未禁止不為非”的原則。因此,A 為應選項。至于B 、C 、D 項,雖然作為違法行為的構成要素,但是具有例外情形,如無過失責任的存在,限制行為能力人做出的違法行為等。同時,其自身的界定也離不開法律的確認。

4. 道德與法律都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都具有規范性、強制性和有效性,道德與法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下列有關法與道德的幾種表述中,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A.法律具有既重權利又重義務的“兩面性”,道德具有只重義務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強制是一種精神上的強制

    C.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片面強調法的安定性優先是錯誤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答案及解析: D 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時代不同,其所敘內容不同,它所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這種要求是具體的。因此D是錯誤的。

     

5. 按照摩爾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關法的產生的表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法的產生意味著在社會成員之間財產關系上出現了“我的”、“你的”之類的觀念

    B.最早出現的法是以文字記錄的習慣法

    C.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的過程

    D.法的產生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

答案及解析:B  法產生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形成了權利和義務觀念,出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分離。這種分離首先表現為在財產歸屬上有了“我的”、“你的”、“他的”之類的區別,故不選A.以文字記錄的習慣法,已經上升到制定法的高度,已經不是單純的習慣法了,而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法是習慣法,習慣法不是成文法。故選B.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故不選C.法產生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使爭端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解決,故不選D。

6. 有的公園規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不允許無故毀損整株花木。這一解釋屬于下列哪一項?

    A.擴大解釋

    B.文法解釋

    C.目的解釋

    D.歷史解釋

答案及解析:C 擴充解釋是指法律條文的字面涵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為窄時,做出比字面涵義為廣的解釋。文法解釋是指從法律條文的字面意義來說明法律規定的涵義。目的解釋是指從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來解釋法律。“不允許無故毀損整株花木”正是“禁止攀枝摘花”的目的所在,故選C.歷史解釋是指通過研究有關立法的歷史資料或從新舊法律的對比中了解法律的涵義。

7.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下列哪一項屬于地方性法規可以規定的事項?

    A.本行政區內市、縣、鄉政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的規定

    B.本行政區內經濟、文化及公共事業建設

    C.對傳染病人的強制隔離措施

    D.國有工業企業的財產所有制度

答案及解析:B  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屬于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故選B.A 、C 、D 項屬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事項。

8. 在某法學理論研討會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論問題進行辯論。甲說:①在中國,法治理論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提出來的;②法治強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權威;③法治意味著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的正當性。乙則認為:①法家提出過“任法而治”、“以法治國”的思想;②法治與法制沒有區別;③“法治國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語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選項所列論點是適當的?

    A.甲的論點②和乙的論點①

    B.甲的論點①和乙的論點③

    C.甲的論點②和乙的論點②

    D.甲的論點③和乙的論點②

答案及解析:A  甲①錯,我國最早宣傳并明確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啟超先生。甲②對,法治一詞明確了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法治是眾人之治,是與民主相聯系的。區別于人治,人治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高于國家法律。甲③對,法治一詞蘊涵了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的正當性。它與專制相對立,可以體現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維護了公民的自由,增強了公民的安全感。乙①對,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儒法之爭,法家提出過“任法而治”、“以法治國”的思想。乙②錯,法制一般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指依據法律的治理,其涵義更為寬泛。乙③對,法治國家或法治國是一個德語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9. 下列關于法與道德、宗教、科學技術和政治關系的選項中,哪一項表述不成立?

    A.宗教宣誓有助于簡化審判程序,有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守法的自覺性

    B.法具有可訴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訴性

    C.法與科學技術在方法論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科學技術對法律方法論有重要影響

    D.法的相對獨立性只是對經濟基礎而言的,不表現在對其他上層建筑(如政治)的關系之中

答案及解析:D

    A 成立,從訴訟審判方式來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簡化審判程序。B成立,可訴性是法區別于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征,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C成立,法律和科技在方法論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不僅僅是由于法律問題常常涉及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同時,科技的長足進步也為處理復雜的法律問題提供了新的具體手段。D不成立,法與政治都屬于上層建筑,但法也是上層建筑中相對獨立的部分。

10. 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法在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公共意志的體現

    B.法既執行政治職能,也執行社會公共職能

    C.法最終決定于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國家結構、國際環境等條件

    D.法不受客觀規律的影響

答案及解析:B

    A項否定了法的階級性。法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C 項否定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所說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指與人類生存條件相關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的增長及其密度等諸多方面,其中主要是統治階級建立政治統治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法的物質制約性同法的階級性相比較,則是更深層次的本質屬性。它是法產生與存在的客觀基礎。D 項明顯錯誤。馬克思主義法學對法所作的科學揭示,表明了法與客觀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系,表明了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B 項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觀的正確理解。

11. 下列關于法與道德的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自然法學派認為,實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沒有必然的聯系

    C.中國古代的儒家認為,治理國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現代的法學家大多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說法

答案及解析: B 關于法與道德在本質上的聯系,這是一個法在本質上是否包含道德內涵的問題。西方法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肯定說,以自然法學派為代表,肯定法與道德存在本質上的必然聯系,認為法在本質上是內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實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時候,才具有法的本質而成為法。 一個同道德嚴重對立的邪惡的法并不是一個壞的法,而是喪失了法的本質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惡法非法”。一是否定說,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為代表,否定法與道德存在本質上的必然聯系,認為不存在適用于一切時代、民族的永恒不變的正義或道德準則二法學作為科學無力回答正義的標準問題,因而是不是法與是不是正義的法是兩個必須分離的問題,道德上的善或正義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標準,法律規則不會因違反道德而喪失法的性質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嚴重對杭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惡法亦法”。由上可知B項正確。

12. 對法律匯編與法典編纂之間區別的理解,可以有多種角度。下列哪一表述準確地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

    A.法律匯編既可以由個人進行,也可以由社會團體乃至國家機關進行;法典編纂只能由國家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進行

    B.法律匯編是為了形成新的統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法典編纂是將不同時代的法典匯編成冊

    C.法律匯編可以按年代、發布機關及涉及社會關系內容的不同,適當地對匯編的法律進行改變;法典編纂不能改變原來法律規范的內容

    D.法律匯編不屬于國家機關的立法活動;法典編纂是一種在清理已有立法文件基礎上的立法活動

答案及解析:D 本題考點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規范性法律文件系統化的形式主要有兩種:法律匯編、法典編纂。法律匯編是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排列并匯編成冊。這種匯編并不改變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因此,它并不是制定法律而僅是一項技術性整理和歸類活動。法律匯編的種類很多,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官方的法律匯編主要是由各級法的創制機關匯編的法律;非官方的法律匯編通常是由有關國家機關、大學、研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根據工作、學習或教學科研的需要而匯編的。法典編纂,是指對屬于某一部門法或某類法律的全部規范性文件加以整理、補充、修改,或者在此基礎上編制一部新的系統化的法律。因此,法典編纂不同于法律匯編,它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性工作,而是制定法律的活動。

13. 下列關于法律原則的表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法律原則不僅著眼于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別性

    B.法律原則在適用上容許法官有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的

    D.相互沖突的法律原則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答案及解析:C 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的區別如下:(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它著眼于主體行為及各種條件(情況)的共性;其明確具體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適用上的“自由裁量”。與此相比,法律原則的著眼點不僅限于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別性。其要求比較籠統、模糊,它不預先設定明確的、具體的假定條件,更沒有設定明確的法律后果。它只對行為或裁判設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標準(即使是有關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也是不具體的),但并不直接告訴應當知何去實現或滿足這些要求或標準,故在適用時具有較大的余地供法官選擇和靈活應用。(2)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由于內容具體明確,它們只適用于某一類型的行為。而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它們是對從社會生活或社會關系中概括出來的某一類行為、某一法律部門甚至全部法律體系均通用的價值準則,具有宏觀的指導性,其適用范圍比法律規則寬廣。(3)在適用方式上,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的: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概定的,那么,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辦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該規則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原則是具有不同的“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例如,在民法中,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可能與意志自由原則是矛盾的。根據以上內容可知,C項明顯錯誤。

14. 法律規則是法律的基本構成因素。下列關于法律規則分類的表述哪一項可以成立?

    A.《律師法》第14條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執業,不得為牟取經濟利益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此規定為義務性規則

    B.《中小企業促進法》第31條規定:“國家鼓勵中小企業與研究機構、大專院校開展技術合作、開發與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此規定為強行性規則

    C.《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規定為命令性規則

    D.《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2條規定:“軍隊醫療機構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制定。”此規定為準用性規則

答案及解析:A 本題考點為法律規則的分類。其分類如下:(1)授權性規則和義務性規則。按照規則的內容規定不同,法律規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則和義務性規則。所謂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所謂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它也分為兩種:(1)命令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的積極義務,即人們必須或應當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例如《婚姻法》規定的“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即屬于此種規則。(2)禁止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的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即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的規則,例如《憲法》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即屬于此種規則。(2)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按照規則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所謂確定性規則,是指內容本已明確肯定,無須再援引或參照其他規則來確定其內容的法律規則。所謂委任性規則,是指內容尚未確定,而只規定某種概括性指示,由相應國家機關通過相應途徑或程序加以確定的法律規則。所謂準用性規則,是指內容本身沒有規定人們具體的行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參照其他相應內容規定的規則。(3)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按照規則對人們行為規定和限定的范圍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所謂強行性規則,是指內容規定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則。所謂任意性規則,是指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為與不為、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則……綜上所述,本題A項正確。

15. 法律終止生效是法律時間效力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以默示廢止方式終止法律生效時,一般應當選擇下列哪一原則?

    A.特別法優于一般法

    B.國際法優于國內法

    C.后法優于前法

    D.法律優于行政法規

答案及解析:C 法的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從理論上講,立法機關有意廢止某項法律時,應當是清楚而明確的。如果出現立法機關所立新法與舊法發生矛盾的情況,應當按照“新法優于舊法”、“后法優于前法”的辦法解決矛盾,舊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廢止”。

    

16. 法律與利益有著內在的聯系。下列關于法律與利益關系的表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法對社會的控制和調整主要通過對利益的調控而實現

  B.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達利益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利益選擇的過程

  C.民法的誠信原則在維護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D.離開了法律,利益就無從產生,也無以存在

  

  考點:法律與利益

  詳解:所謂利益,就是人們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對于一定對象的各種客觀需求。離開了利益關系,法既無從產生,也無以存在。在法律與利益的關系中,利益處于主導地位。選項D,弄反了法律與利益的主導地位,錯誤。

  評論:法律與利益,這個知識點是2005年司法部輔導教材新增知識點,但由于選項D明顯錯誤,因此本題難度不大。

17. 出租車司機甲送孕婦乙去醫院,途中乙臨產,情形危急。為爭取時間,甲將車開至非機動車道掉頭,被交警攔截并被告知罰款。經甲解釋,交警對甲未予處罰且為其開警車引道,將乙及時送至醫院。對此事件,下列哪一項表述是正確的?

  A.在此交通違章的處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

  B.警察對違章與否的解釋屬于“行政解釋”

  C.在此事件的認定中,交警進行了法的價值判斷

  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價值之間沒有沖突

答案及解析:C

  考點:法律價值、法律解釋、法律推理

  詳解:在此交通違章的處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辯證推理方法,而非形式推理(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因此選項A錯誤。

  行政解釋,與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一樣,都屬于正式解釋,具有普遍約束力,而本案中察對違章與否的解釋針對的對象是特定,而且是一次適用,因此選項B錯誤。

  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在判斷的取向上不同。價值判斷,以主體(人)為取向尺度;而事實判斷,以現存的法律制度作為判斷的取向。在本案,交警并沒有以法律為判斷取向,而是以人為取向。因此,選項C正確。

  此事件反映出交通規則所體現的秩序價值與孕婦的身體健康的利益價值之間的沖突,因此選項D錯誤。

  評論:做對本題難度不大(排除法),但選項C有一定難度。

18. 黃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區購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產證。當年10月黃某將住房租借給廖某。廖某在裝修該房時損壞自來水管道,引起漫水,將樓下住戶陳某的住房浸泡。陳某要求廖某予以賠償。對此事件,下列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A.黃某對自己所購買的住房僅有相對權,故其法律義務也是相對的

  B.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對陳某的損失不負法律責任

  C.此侵權案件首先應依據法律原則來加以處理

  D.此案件的處理應直接適用法的正式淵源

  考點:絕對權和相對權、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法律淵源

  詳解:黃某對自己所購買的住房享有所有權,所有權屬于絕對權,因此選項A錯誤;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但屬于住房的管理人,根據《民法通則》第106、126條的規定,其對陳某的損失應負法律責任,因此選項B錯誤。法律原則是為法律規則提供某種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的、指導性的價值準則或規范。在有具體法律規則的情形下,首先適用法律規則。此侵權案件存在具體法律規則,因此選項C錯誤,選項D正確。

  評論:回答本題必須結合民法學知識,屬于跨學科題目,但難度不大。

19. 陸某在一百貨商場購買“幸福”牌電飯煲一臺,遺忘在商場門口,被王某拾得。王某拿至家中使用時,因電飯褒漏電發生爆炸,致其面部灼傷。王某向商場索賠,商場以王某不當得利為由不予賠償。對此事件,下列哪一項表述能夠成立?

  A.王某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應以與致損事件相關的法律規定為根據

  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應承擔該物所致的損害

  C.由王某對自己無合法根據占有物品的行為承擔損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則

  D.按照風險責任原則,陸某作為缺陷商品的購買者應為王某的損害承擔責任

答案及解析:A

  考點:法律權利、歸責原則

  詳解: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和《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法律權利必須有法律依據,因此選項A正確。

  根據責任自負原則,行為人只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除非法律作特別規定。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應承擔“不法取得”行為的法律責任,比如不當得利之債;至于該物所致的損害,如果依法屬于他人責任,當然不由其承擔。因此,選項B錯誤。如果讓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承擔本應他人承擔的法律責任,當然同時不符合公平原則,因此選項C錯誤。

  風險責任是指財物意外毀損滅失的責任而并非財物致人損害責任。陸某作為缺陷商品的購買者,應當承擔該缺陷商品意外毀損滅失的責任,而不是承擔該商品致人損害的全部責任。據此,選項D錯誤。

  評論:本題與其說是個法理學題目,還不如說是個民法題,有點名不符實!但根據“法律權利必有法律依據”的原理,選項A明顯正確!本題難度不大。

20. 某地電纜受到破壞,大面積停電3小時,后查知為邢某偷割電纜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處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訴,理由是自己偷割電纜變賣所得僅50元錢,頂多屬于“小偷小摸”行為。二審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維持原判。對此,下列哪一種理解是錯誤的?

  A.法官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對邢某行為所作出的判斷是一種事實判斷

  B.《關于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司法解釋

  C.在這個案件中,法官主要運用了“演繹推理”

  D.邢某對自己行為的辯解是對法律的認識錯誤

  考點: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法律解釋、法律推理

  詳解:法官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對邢某行為所作出的判斷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因此,選項A錯誤。選項B、C、D明顯正確,不贅。

  評論: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與第2題有所重復!由于選項B、C、D明顯正確,根據排除法選A,本題難度不大!

21. 郝某的父親死后,其母季某將郝家住宅獨自占用。郝某對此深為不滿,拒絕向季某提供生活費。季某將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審理后判決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費300元。對此事件,下列哪一種理解是正確的?

  A.該事件表明,子女對父母只承擔法律義務,不享有法律權利

  B.法官作出判決本身是一個法律事實

  C.法官的判決在原被告之間不形成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關系

  D.子女瞻養父母主要是道德問題,法官判決缺乏依據

  考點: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法律關系、法律事實

  詳解:該事件并不表明:子女對父母只承擔法律義務,不享有法律權利。首先,根據婚姻法,父母子女關系是雙向的,子女對父母承擔義務,但同時也享有權利。其次,季某獨自占用郝家住宅,可能侵犯了郝某的繼承權,應當對郝某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這不影響郝某對季某瞻養義務的履行。據此,選項A錯誤。

  法律關系,是指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是具體而現實的,而非抽象的。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各種事實的總稱。法官的判決將原被告間的賭養關系在法律上確認下來,在原被告之間形成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關系,屬于法律事實。因此,選項B正確,選項C錯誤。

  子女瞻養父母,憲法第49條第3款、婚姻法第21條由明確規定,并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已經上升為法律問題。因此,選項D錯誤。

  評論:選項A、D明顯錯誤,故排除。選項B、C明顯對立。是否能夠答對本題,關鍵是

  判斷“法官的判決在原被告之間不形成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關系”是否正確。

22. 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解釋: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準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對該法律解釋,下列哪一種理解是錯誤的?

  A.該解釋屬于立法解釋

  B.該解釋的效力與所解釋的刑法條文的效力相同

  C.該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效力相同

  D.該解釋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考點:法律解釋

  詳解:立法解釋,從狹義上講,是指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解釋,因此選項B正確。根據《立法法》第47條,選項B正確。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解釋,其效力低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因此選項C錯誤。根據《立法法》第47條,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自然具有普遍約束力,因此選項D正確。

  評論:本題在第2題、第5題之后再次考查“法律解釋”的問題,但難度不大,屬于送分題。

23. 我國《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采用非格式條款。”對該法律條文的下列哪種理解是錯誤的?

  A.該法律條文規定的內容是法律原則

  B.格式條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價值,該法律條文規定的內容追求的是法的正義價值

  C.該法律條文是對法的價值沖突的一種解決

  D.該法律條文規定了法律解釋的方法和遵循的標準

答案及解析:A 法律原則是為法律規則提供某種基礎或根源的綜合性的、指導性的價值準則或規范,是法律訴訟、法律程序和法律裁決的確認規范。根據法律原則的定義可知,《合同法》第41條規定的內容應是法律規則,而不是法律原則。因此選項A錯誤。格式條款是為了重復使用而事先制訂的、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格式條款追求的是法的效率價值,而對法的正義價值有所忽視。《合同法》第41條的規定就是為了避免格式條款的上述不足而設計的。因此選項B正確。根據該條文的內容可知,該條文規定的是對格式條款解釋的一般標準和方法,同時也是對法的價值沖突加以解決的規定,故選項C、D正確。綜上可知,本題的答案為A。

24. 關于法與宗教的關系,下列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A.法與宗教在一定意義上都屬于文化現象

  B.法與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C.法與宗教在歷史上曾經是渾然一體的,但現代國家的法與宗教都是分離的

  D.法與宗教都是社會規范,都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但宗教同時也控制人的精神

答案及解析:C  法與宗教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都是社會意識,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屬于廣義的文化現象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早期,法與宗教是渾然一體的,沒有嚴格分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法與宗教逐漸分離,二者的調整范圍也分離開來。法只規范人的行為,退出了對人的精神領域的調整。而宗教卻在規范人們行為的同時,還控制著人的精神。在當今社會,除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以外,其他國家的法與宗教都嚴格分離,只有政教合一的國家還把某些宗教教義作為本國法的淵源。根據上述關于法與宗教的關系的一般知識可知,選項A、B、D正確,C項錯誤。故本題的答案為C。

25. 某地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該省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規定與國家某部委制定的規章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在此情形下,根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下列哪種處理辦法是正確的?

  A.由國務院決定在該地方適用部門規章

  B.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該地方是適用地方性法規還是適用部門規章

  C.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加以決定

  D.由國務院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在該地方適用部門規章

答案及解析:D 《立法法》第86條第1款第(二)項規定,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由此可知,本題的答案為D。

26. 關于法與社會相互關系的下列哪一表述不成立?

  A.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的性質與功能決定于社會,法與社會互相依賴、互為前提和基礎

  B.為了實現法對社會的有效調整,必須使法律與其他的資源分配系統進行配合

  C.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強調理性、正義和法律統治三者間的有機聯系

  D.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種手段

答案及解析:A 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社會的產物,因為:第一,社會性質決定著法律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法的本質。第二,社會是法的基礎。第三,制定認可法律的國家也以社會為基礎,國家權利以社會力量為基礎;同時還可以說,國家法以社會法為基礎,“紙上的法”以“活法”為基礎。故選項A錯誤。法對社會的調整主要表現為通過法律對社會有機體的疾病進行治療,運用法律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宗教等各方面的社會問題,由此實現法的價值,發揮法的功能。但是法不是萬能的,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惟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因此,為了有效地通過法律控制社會還必須使法律與其他的資源分配系統(宗教、道德、政策等)進行配合。正是通過與經濟、科技、文化和政治等社會領域,以及政策、宗教、道德等社會規范的互動,法律才得以改造世界,維護人權,由此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進程,從而實現全方位的社會和諧。故選項B正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以下特征:①民主法治;②公平正義;③充滿活力;④誠信友愛;⑤安定有序;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治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內在的高度統一性。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確立實質法治,創新法律對社會的調整機制。其中所謂“實質法治”是指整個社會、個人和組織都要服從和遵守體現社會正義的理性法律統治。理性、社會正義和法律統治三者的有機聯系,構成新世紀新階段科學的法治精神內涵。故選項C正確。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城,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推動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種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節約資源,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建立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務求建設節約型社會,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和明顯成效。故選項D正確。綜上可知,本題的答案為A。

27. 某醫院確診張某為癌癥晚期,建議采取放射治療,張某同意。醫院在放射治療過程中致張某傷殘。張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醫院賠償。法院經審理后認定,張某的傷殘確系醫院的醫療行為所致。但法官在歸責時發現,該案既可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過錯原則,也可適用《民法通則》第123條的無過錯原則。這是一種法律責任競合現象。對此,下列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A.該法律責任競合實質上是指兩個不同的法律規范可以同時適用于同一案件

  B.法律責任競合往往是在法律事實的認定過程中發現的

  C.法律責任競合是法律實踐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因而各國在立法層面對其作出了相同的規定

  D.法律解釋是解決法律責任競合的一種途徑或方法

答案及解析:C 法律責任競合,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法律責任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法律責任競合既可以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上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之間的競合。法律責任競合是客觀存在的,因為不同的法律規范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于法律規范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規范,面臨數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法律責任競合往往在法律事實的認定過程中被發現。實踐中解決法律責任競合的方法很多,包括法律解釋、事實解釋、法律推理等。故選項A、B的說法是正確的。然而由于各國的社會基礎不同,使得各國在立法上對法律責任競合采取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故選項C的說法是錯誤的。綜上可知,本題的答案為C。

28. 生物科技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器官移植成為延續人的生命的一種手段。近年來,我國一些專家呼吁對器官移植進行立法,對器官捐獻和移植進行規范。對此,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其發展、變化能夠直接改變法律

  B.法律的發展和變化也能夠直接影響和改變科技的發展

  C.法律既能促進科技發展,也能抑制科技發展所導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國際性和普適性,可以不考慮具體國家的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

答案及解析:C 法律與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科技為立法提出了新問題,為司法提供了新技術,科技促進法律觀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進步,但是科技的發展變化并不能直接改變法律本身。另一方面,法律也規范管理著科技活動,調整著科技競爭,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抑制科技可能帶來的消極作用,但法律的發展變化也并不能直接影響改變科技的發展。故選項A、B是錯誤的。此外,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法律如何更新,二者都以一國的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為基礎,具有某種地方性和特殊性。故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綜上可知,本題的答案為C。

29. 下列關于法律解釋的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A.法律解釋作為法律職業技術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職業的國家中,其規則和標準沒有不同

  B.法律解釋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解釋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種方法

  C.法律解釋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適用之中

  D.法律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種純主觀的活動,不具有客觀性

答案及解析:C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個人或組織對法律規定不清楚、不明確的地方所作的闡釋和說明。法律解釋是法律職業技術的核心,但是由于各國立法司法環境不同,各國在法律解釋的規則和標準上有所側重,存在一定的差異。故選項A的表述不正確。法律解釋的方法是指解釋者在進行法律解釋時為了達到解釋的目標所使用的方法,大體上包括文意解釋、目的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等,實踐中解釋者在進行法律解釋時往往需要綜合采用幾種解釋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闡釋分析解釋的對象。故選項B的表述不正確。法律解釋既是人們日常法律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法律實施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法律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故選項C的表述是正確的。法律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性,是指法律解釋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過程。人們創制并實施法律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這些目的又是以某些基本價值為基礎。這些目的和價值就是法律解釋所要探求的法律意旨。在法律解釋實踐中,這些價值一般體現為憲法原則和其他法律的基本原則,因此法律解釋并非是一種純主觀性的活動,而有一定的客觀性。故選項D的表述不正確。綜上可知,本題的答案為C。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問題相關問題
RSS Tags
返回網頁頂部
http://ww.zj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1038242號-16
出版物經營及網絡發行許可證號:新出發 蘇A零字第 江02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蘇B2-20120087
(任何引用或轉載本站內容及樣式須注明版權)X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扒开女人下面| 老鸭窝在线播放|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差视频| 高h全肉动漫在线观看| 麻豆床传媒| 小莹与翁回乡下欢爱姿势| 四虎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观看| 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 亚洲黄色三级网站| 欧美香蕉在线| 深夜a级毛片| 大胸姐妹在线观看|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老板| 性爱宝典| 免费体验120秒视频| 欧美性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被靠视频动漫| 夫妇野外交换hd中文小说 | 青青国产线免观| 全彩本子里番调教仆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果冻传媒电影免费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我和岳乱妇三级高清电影|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最近最新好看的中文字幕2019| 北条麻妃一本到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中国人观看的视频播放中文| 里番本子侵犯肉全彩3d| 中文字幕ヘンリー冢本全集|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视频| 福利视频亚洲| 中文字幕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