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被“趕走”與“留住”之間
從“趕走”到“留住”,怎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全村人要他留任,這不是誰動員的,更不是誰的命令,這是全村人的心愿。認識和接受一個人,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不解,有誤會,可認識畢竟來源于實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久了,群眾清楚地看出沈浩對小崗村是“巴心巴肝”的。夜里下雨,他擔心住茅草屋的村民家里漏雨,爬起來就往村民家里跑,抱起村民的孩子往外走,鞋子陷在泥里也不去管。他常與大伙一起蹲田埂、挽褲管、卷袖子、扯嗓門、算收成、談打算,有時還與村民“抬杠”。爭完后又互相遞煙,有說有笑。他與小崗人融在一起了。
干群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沈浩有頭腦,有辦法,6年就把村民收入提高了近3倍。對這樣的好書記,群眾打心眼里擁護。有沒有在請求沈浩留任時不打手印的呢?我聽說是有的。不過,他們不打手印是因為看到沈浩長期離妻別子,不能顧家,心疼“沈浩這孩子”,才不留他的。打手印的,不打手印的,都一樣地喜歡他,愛戴他。
人心是桿秤。沈浩在小崗村的前前后后告訴我們:群眾擁護為民辦事的好政府,熱愛密切聯系群眾的好干部。干群關系是魚水關系還是貓鼠關系,取決于干部的所作所為。沈浩的房門從來不關,晚上睡覺也不鎖,村民有急事就隨時敲門,方便得很,也安全得很!
我們常說:“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源頭就在田頭,就在基層,就在群眾中。沈浩在田間地頭和村民們打成一片,他的房門始終向村民敞開,群眾也就容易把處于萌芽狀態的問題、想法對他說,讓他解決。因此,也就不必再去上訪了。事實上,小崗村多年來無一人上訪,不僅難能可貴,更發人深省。有些干部不要一味埋怨有人上訪,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經常“下訪”?
也許有人會說,沈浩身居農村便于“下訪”,殊不知沈浩也是從省城下來的。其實,方便不方便不打緊,距離遠近也不重要,關鍵是能不能像沈浩那樣,從心理和情感上與群眾“零距離”,有那么一股子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服務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