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經濟”何時休
眾所周知,公務員考試本是國家政府機關為了選拔優秀人才而設立的考察方式。如今,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卻演變成了一個“新興產業”。再往前看,11月份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六月份的高考和中考甚至期末考試無一不是資料滿天飛、廣告目不暇接。
考試本身只是一個選拔和考察的方式。考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考試經濟”的指引下,應對考試已走向了一個極端,已成為“為了考試而考試。”“考試經濟”發展迅速固然有社會對公務員崗位的尊崇和向往因素,但是公務員考試本身強調和需要的是真才實學,是以此來選拔真正有才干的優秀人才進入公務員的隊伍,并不是“考試高手。”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考試這種原本單純的手段早已被扭曲,“有真才實學”早已被“能考試”所取代,各種所謂的“應試技巧”引得人們趨之若鶩。
有不少考生反映,考完后才發現,所謂的輔導資料和輔導課程并沒有很明顯的效果。考生小劉的話代表了不少人的真實感受:“公務員考試的能力其實是個積累的過程,要靠平時的積累,光靠臨時看資料和上課并沒有效果。”然而,很多考生也表示,之所以去追逐這些資料和輔導班,主要原因是“別人都去買,都去上。”在激烈的競爭中,自然要爭當最先,唯恐落后。于是,大批的考生也就成為了“有心人”眼中的致富源。
長此以往,考試本身所強調的客觀性和工作性的確令人擔憂,而考試所起到的選拔和考察效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考試經濟”并非致富路。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規范市場,嚴厲打擊各類借考試“發財”的不法行為。同時,也要做好引導工作,把考試帶回到正軌上,使這種選拔和考察方式能真正篩選出具有真才實學的合格人才。此外,在考試本身的方法上也需要加強和完善,特別是考試形式上要多樣化、客觀化,使商家無漏洞可鉆,將“考試經濟”的發展空間限制到最低。只有這樣,才能還其本來公正公平本性,“考試”才能成為真正的“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