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更應該盡早完善機制
“其實村官不好做!”江西大學的于曉娟一臉感嘆。這次挑戰杯,她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效用及管理對策反饋動態復雜性分析》。
于曉娟提出這個課題,有感于一個當村官的師姐。“她是哲學專業的碩士,畢業后就考了大學生村官。但這個來自于城市的女孩對農村風俗不了解,也聽不懂當地的方言,以至于很長時間都無法融入那個村子,做了1年多的村官,竟然連會議記錄都做不了。”于曉娟常常會覺得惋惜,也開始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
來自于浙江工商大學的陳震聃也做了同樣的調查。“現在的大學生村官,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專業不對口。農村最歡迎的是農技專業的學生,但現實情況是這部分專業的學生特別少,這就造成了這些大學生村官在崗位上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有的干脆就不在村子里待著了。”陳震聃曾經親自走訪了幾十個村子,大學生村官的這種不正常的狀態讓他覺得很疑惑。
從去年暑假開始,他開始更加深入地去調查這個問題,發現這些問題特別普遍,全國各地都是一樣。在自己的作品《大學生村官機制建設——基于1260個鄉村實證調查研究》中,他提出了更多的問題,比如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缺乏農村工作的經驗,應該在畢業前安排專門的培訓。”陳震聃說,
“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學生下到農村會有一番作為,但是結果卻不是。”來自湘潭大學的毛星芝的挑戰杯作品是《新一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調研與思考》。通過走訪,毛星芝發現出現的上述問題跟大學生做村官的動機不無關系。在他調查的所有村官中,通過大學生村官這一途徑想要解決就業問題的占24%,為了考公務員有優惠政策的占32%,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想在農村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而真正想扎根農村,想在農村做實事的則是少之又少。
與毛星芝不同,于曉娟把思考的重點落在了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和出路上。
“在鄉鎮和農村,一些干部認為大學生村官的存在對自身的地位是一種威脅,所以不讓大學生村官參與實質性的工作,而是讓他們做一些端茶倒水、打掃衛生之類的瑣事。”在于曉娟的調查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大學生村官沒有明確的身份定位,這讓他們感到非常迷茫。
讓他們迷茫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對于未來的擔憂。在大學生村官政策中,國家規定了3年的退出機制,即大學生村官簽訂3年的合同,合同期滿后,他們就要另謀出路。而在這3年的合同期內,他們也沒有合理的身份:沒有編制,更不是公務員。
“這打擊了一部分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于曉娟的指導老師賈仁安教授認為,“對于想在農村實現價值的村官應該給一些政策扶持,比如幾年工作做得不錯的,可以優先錄用為公務員。”
“應該有更完善的引入和退出機制,讓大學生想來的來,想留的留,想走的走。”毛星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