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法律常識習題精選及解析(1)
1. 按照摩爾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關法的產生的表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法的產生意味著在社會成員之間財產關系上出現了“我的”、“你的”之類的觀念
B.最早出現的法是以文字記錄的習慣法
C.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的過程
D.法的產生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
2. 有的公園規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不允許無故毀損整株花木。這一解釋屬于下列哪一項?
A.擴大解釋
B.文法解釋
C.目的解釋
D.歷史解釋
3.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下列哪一項屬于地方性法規可以規定的事項?
A.本行政區內市、縣、鄉政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的規定
B.本行政區內經濟、文化及公共事業建設
C.對傳染病人的強制隔離措施
D.國有工業企業的財產所有制度
4. 在某法學理論研討會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論問題進行辯論。甲說:①在中國,法治理論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提出來的;②法治強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權威;③法治意味著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的正當性。乙則認為:①法家提出過“任法而治”、“以法治國”的思想;②法治與法制沒有區別;③“法治國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語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選項所列論點是適當的?
A.甲的論點②和乙的論點①
B.甲的論點①和乙的論點③
C.甲的論點②和乙的論點②
D.甲的論點③和乙的論點②
5. 下列關于法與道德、宗教、科學技術和政治關系的選項中,哪一項表述不成立?
A.宗教宣誓有助于簡化審判程序,有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守法的自覺性
B.法具有可訴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訴性
C.法與科學技術在方法論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科學技術對法律方法論有重要影響
D.法的相對獨立性只是對經濟基礎而言的,不表現在對其他上層建筑(如政治)的關系之中
浙江公務員網(ww.zjgwyw.org)答案及精解
1. B 【解析】法產生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形成了權利和義務觀念,出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分離。這種分離首先表現為在財產歸屬上有了“我的”、“你的”、“他的”之類的區別,故不選A.以文字記錄的習慣法,已經上升到制定法的高度,已經不是單純的習慣法了,而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法是習慣法,習慣法不是成文法。故選B.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故不選C.法產生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使爭端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解決,故不選D。
2. C 【解析】擴充解釋是指法律條文的字面涵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為窄時,做出比字面涵義為廣的解釋。文法解釋是指從法律條文的字面意義來說明法律規定的涵義。目的解釋是指從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來解釋法律。“不允許無故毀損整株花木”正是“禁止攀枝摘花”的目的所在,故選C.歷史解釋是指通過研究有關立法的歷史資料或從新舊法律的對比中了解法律的涵義。
3. B 【解析】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屬于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故選B.A 、C 、D 項屬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事項。
4.A 【解析】甲①錯,我國最早宣傳并明確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啟超先生。甲②對,法治一詞明確了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法治是眾人之治,是與民主相聯系的。區別于人治,人治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高于國家法律。甲③對,法治一詞蘊涵了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的正當性。它與專制相對立,可以體現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維護了公民的自由,增強了公民的安全感。乙①對,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儒法之爭,法家提出過“任法而治”、“以法治國”的思想。乙②錯,法制一般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指依據法律的治理,其涵義更為寬泛。乙③對,法治國家或法治國是一個德語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5. D 【解析】A 成立,從訴訟審判方式來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簡化審判程序。B成立,可訴性是法區別于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征,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C成立,法律和科技在方法論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不僅僅是由于法律問題常常涉及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同時,科技的長足進步也為處理復雜的法律問題提供了新的具體手段。D不成立,法與政治都屬于上層建筑,但法也是上層建筑中相對獨立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