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放大文化產業的“口紅效應”
放大文化產業的“口紅效應”
最近,深圳提出,未來5至10年內,將使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這一比例與文化產業大國英國相當。
此時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意義不僅在于文化本身,對于保增長、擴內需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應對這一危機需要信心,也需要創新思維,尋找更多的經濟增長點。而文化產業完全有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
首先,文化消費具有“口紅效應”。一般而言,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的物質需求會緊縮,而精神文化需求會膨脹。當購車、買房成為困難的時候,人們會轉向相對廉價的消費,文化消費既能滿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大規模的需求。這種效應被稱為“口紅效應”。今年初,全國賀歲片票房超過5億元,出現井噴式增長,就是一個例證。騰訊網增值服務收入50億元、同比增長95.5%,“QQ空間”活躍用戶量突破2億,是另一個例證。
其次,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危機時期,恰恰是文化產業興旺的黃金時期。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引發全球大蕭條。可就在經濟最糟糕的時候,電影產業卻迎來了發展。亞洲金融危機時,日本和韓國的文化產業再次印證了這一規律。日本的動漫產業、電子游戲業,韓國的影視劇業、網游業迅速崛起,并成為支柱產業。
再者,文化產業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與我國當前的調結構、擴內需的要求也高度契合。而且,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它產業的發展不同,它的投入相對都比較小,但創造的就業崗位卻很可觀,影響的受眾面也很大。同時,如果能很好地輸出文化,還可能改變出口產品的結構,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速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拉動內需,需要有非常之策。中國的文化產業尚處于成長期,國際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影響還處于漸顯階段,此時推出重大舉措,有利于將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并推動其進一步發展。我們已經出臺了十個產業的振興計劃,能否再增加一個“文化產業振興計劃”?與之相配套,我們是否可以考慮,能否再設立“文化產業引導基金”和“國家文化產業擔保基金”,以滿足文化產業的融資需求?
從過去的經驗看,實施重大工程帶動戰略,往往有助于提升文化產業水準,有助于短期內拉動文化內需。2008年,北京奧運會、“神七”升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等重大活動對中國的文化產業是一次重大提升。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同樣可以借助國慶60周年、世博會,以及其它重大事件,推出一大批具有民族和時代特色以及世界水平的文化精品。同時,結合“電影周”、“文化行”等國民文化消費計劃,使文化產業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