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與表達解題技巧(一)
言語理解與表達在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中占有很大比重,題型主要是選詞填空和片段閱讀。迅速而又準確地理解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是應試者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在考場時間緊迫,來不及思考的情境下,我們需要擺正心態,掌握一些言語理解與表達解題技巧。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專家總結了一些言語理解與表達解題技巧,供應試者學習,望對大家提高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的正確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法
關鍵詞是指句子或文段中存在的能夠對理解其內容有重要作用,并對找出題目答案有幫助的字或詞。
1.抓高頻實詞
要抓住在文段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也包括與它內涵相同的詞,這樣的詞可能告訴我們該文段談論的對象是什么所以大家在做片段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出現頻率高的實詞格外注意。
2.重視連詞
連詞是指連接詞、詞組、或句子的詞,如,和、與、而且、但是、因為、如果等。連詞在句子或文段中起著重要作用,對考生解題有著重要的提示。
3.看副詞
找通常在句子或文段中起強調、突出或轉折作用的副詞。遇到含有副詞的句子或文段,考生一定要重點關注。
4.鎖定關聯詞語
關聯詞是在語句中起關聯作用的詞語。有關聯詞的地方往往是文意的重點所在。
其中包括:表示并列的關聯詞、表示選擇的關聯詞、表示轉折的關聯詞、表示遞進的關聯詞語、表示假設的關聯詞語
例如:“既······又”、“不是······就是”、“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即使······也”、等。
【例題】美聯儲為了解決美國儲蓄量不足的問題,維持美國經濟運轉,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大量發行美元。美國用這種方法來投資,維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但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性泛濫。美元發行過度導致美元貶值,貶值的損失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來承擔。然后再來做強美元,損失就實現了轉嫁。美國的有識之士認為,美國的這種做法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會害了世界。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美聯儲為了維持美國經濟運轉而大量發行美元
B.美聯儲大量發行美元的措施將會導致美元貶值
C.美元的過量發行會造成流動性泛濫,影響世界經濟
D.美國加大發行量來維護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
【答案】C。
【重要提示】“不僅……還”表示遞進,強調后者。由此可知,本段材料主要講的是美聯儲過量發行美元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
關鍵短語法
有些短語雖然不能指明文段的重點,但是對理解文意的走向有著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甚至可以說”、但值得······”“更重要的是”等等。考生在遇到類似短語時一定要加倍重視。
【例題】在人類的歷史上,文明沖突的現象一直存在,或者說,政治和經濟的利益常常披著文明精神的外衣發生沖突。但另一方面, 。甚至可以說,沖突具有短暫性,而融合具有留存性和長遠性。在許多情況下,沖突本身也成為融合的工具。
根據上下文,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
A.文明更是融合的
B.歷史更是融合的
C.文明也是融合的
D.歷史也是融合的
【答案】A。
【重要提示】在本文段中,關鍵的短語是“但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很明顯,二者對解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對與前文的“文明沖突”相對應的應是“文明融合”,而不是“歷史融合”。由 “甚至可以說”可知作者要突出的是“文明融合”,故用表遞進的“更”比較貼合文意。
關鍵句法
關鍵句是指文段中存在的、能夠概括其內容或者對理解文段有重大作用的句子。該句子可以是文段的首、尾句,也可以在文段中間
1:觀察首、尾句
如果題干材料為總-分形式或題干主旨句在首句,我們可以運用首句分析法來應對。尾句一般有提示下文或總結全段意思的作用,一下幾種情況我們可以運用尾句分析法來作答(提問方式為“文段接下來最有可能介紹的是”、提問方式為“這段文字的寓意是”、題干為“分—總”形式)
2:段中句
提問方式為“這段話意在說明”的題型,一般關鍵句在段中。在這種情況下,句子中有“但”、“然而”等轉折詞或者“關鍵是”、“實際上”等提示詞的句子往往是考生要關注的重點句。
【例題】和諧社會并不是無矛盾、無沖突的社會,而是矛盾沖突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化解的社會。化解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關鍵是讓不同群體得以在正常軌道上表達利益訴求,這是解決問題的起碼條件。面對“跳橋秀”頻發,有不少人認為源于當地政府部門管理缺位、正當信訪渠道不暢,這種看法不無道理。確實,目前在不少地方,行政、法律、社會組織等渠道,一則不夠寬闊完善,二則不夠體民疾苦,直接致使群眾利益表達成本過高,引發社會不和諧不穩定因素。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應讓利益表達回歸正常軌道
B.當前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難度加大
C.和諧社會的矛盾沖突應及時、有效地化解
D.改革發展的社會基礎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答案】A。
【重要提示】本段文字的關鍵句是“化解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關鍵是讓不同群體得以在正常軌道上表達利益訴求,這是解決問題的起碼條件”,A項的表述與此一致,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推薦閱讀:浙江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與表達(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