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指導:浙江省情之自然地理
常識題在公務員綜合基礎知識試題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很多應試者對常識題的復習策略一籌莫展。誠然,常識題需要應試者進行日積月累的過程。浙江公務員考試網依據《浙江公務員考試綜合教材》,特意整理浙江省情,供應試者參考,本文意在介紹浙江省情之自然地理。
一、浙江省概況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省會杭州。
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省內有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云江、鰲江、京杭運河(浙江段)等八條水系;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寧波東錢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島湖。
二、氣候特點
浙江位于我國東部沿海,處于歐亞大陸與西北太平洋的過渡地帶,該地帶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浙江大陸總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境內地形起伏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區群山峻嶺,中部、東南地區以丘陵和盆地為主,東北地區地勢較低,以平原為主;全省大陸面積中,山地丘陵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浙江海岸線全長2253.7公里,沿海共有2161個島嶼,淺海大陸架22.27萬平方公里。受東亞季風影響,浙江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變化,降水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緯度的沿海過渡地帶,加之地形起伏較大,同時受西風帶和東風帶天氣系統的雙重影響,各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是我國受臺風、暴雨、干旱、寒潮、大風、冰雹、凍害、龍卷風等災害影響最嚴重地區之一。
浙江氣候總的特點是: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制多樣,氣象災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氣溫15~18℃,極端最高氣溫33~43℃,極端最低氣溫-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
三、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根據2004年度浙江省全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省土地利用構成中,農用地面積為12961.2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2.0%,建設用地面積為1360.2萬畝,占8.6%,未利用地面積為1488.2萬畝,占9.4%。
2004年全省耕地面積減少94.5萬畝、增加46.8萬畝,增減相抵凈減少47.7萬畝。全省減少耕地面積中,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50.3萬畝,占53.2%;建設占用耕地36.7萬畝,占38.8%;生態退耕6.0萬畝,占6.4%;災毀及其他減少耕地1.5萬畝,占1.6%。全省新增耕地面積中,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新增耕地37.2萬畝,占79.5%;農業結構調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萬畝,占20.5%。
年末全省耕地面積2997.9萬畝,比上年度凈減少47.7萬畝;可調整土地面積116.4萬畝,比上年度凈增加41.3萬畝。二者合計3114.3萬畝。扣除2004年度生態退耕和災毀耕地面積,表明浙江省2004年度繼續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2.礦產資源
截至2004年底,浙江省全省已發現固體礦產113種,已探明儲量的有67種(油氣未列入),礦產地4730處(其中普通建筑用石、砂、粘土礦產3510處)。葉蠟石、明礬石探明資源儲量居全國之冠,分別占全國的53%、52%。螢石、伊利石居第二位,分別占20%、39%。硅藻土名列第三,占11%。沸石第四,占10%。排列第五到第十位的有硅灰石、高嶺土、珍珠巖、大理石、花崗石、膨潤土等。可以滿足省內需求的礦產有葉蠟石、硅藻土、水泥灰巖、熔劑灰巖、螢石、硅灰石、膨潤土、明礬石、沸石、電石灰巖和建筑石料等礦產;主要依托國內供應的有煤炭、天然氣、磷、硫、鉛、鋅、稀土等礦產;主要依賴國外供應的有石油、鐵、鉀鹽、銅、鋁等礦產。
3. 水資源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七山一水兩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和鰲江等8條主要河流,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余均獨流入海。
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是我國降水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600立方米。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浙江歷來是洪澇臺旱災害的多發地區。一是洪澇臺旱等災害交替發生,每年5、6月份梅雨集中,易成洪澇,7、8月份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容易發生干旱,8-10月份沿海地區又常受臺風襲擊,建國以來有30次臺風在浙江登陸,造成巨大損失;二是由于江河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平原地區地勢低洼,河口受潮水頂托,排水不暢,洪澇臺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三是由于人口密度高,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加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水污染的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 森林資源
最新完成的五年一次森林資源清查于2005年12月正式對外公布結果。清查顯示,浙江省現有林地面積667.97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84.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5%。活立木總蓄積1.94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1.72億立方米。森林面積中,喬木林面積420.18萬公頃,竹林面積78.29萬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85.95萬公頃。森林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積316.98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67.44萬公頃。毛竹總株數16.61億株。經濟林面積112.52萬公頃。喬木林中,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的面積比為61∶29∶10,喬木林(不包括喬木經濟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43.76立方米/公頃,其中天然喬木林40.77立方米/公頃,人工喬木林50.69立方米/公頃。喬木林單位面積年均生長量為4.16立方米/公頃,平均郁閉度0.53,單位面積平均株數1266株/公頃,平均胸徑10.4厘米。
浙江省的森林覆蓋率、毛竹面積和株數位于全國前茅。其中竹林面積占全國的1/7,竹業產值約占全國的1/3,竹產業對發展浙江省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有關森林生態因子的調查表明,浙江省的森林群落結構比較完整,具有喬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層完整結構的面積占了喬木林的54.2%,只有喬木層的簡單結構的面積僅占喬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狀況良好,健康等級達到健康、亞健康的森林面積比例分別為88.45%和8.23%;健康等級為中等和不健康的面積比例占3.07%和0.25%。森林受各種災害的受災程度以輕中度為主,沒有受害的森林面積占97.54%。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總體上屬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類型、森林類型、喬木林齡組類型較豐富。調查還顯示,全省有林地面積中,森林生態功能好、中、差3個等級的比例分別為0.37%、78.04%和21.59%。全省森林的生態功能指數為0.4628,森林生態功能總體評價屬中等偏下,說明浙江省創建“綠色浙江”“生態浙江”尚任重道遠。
5. 海洋資源
浙江省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海域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域面積的2.56倍;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總長的20.3%;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占全國島嶼總數的40%;港口、漁業、旅游、油氣、灘涂五大主要資源得天獨厚,組合優勢顯著,為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資源保障和良好的產業基礎。
6. 動植物資源:浙江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59.4%,植被資源在3000種以上,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5種。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動物有獸類80多種,鳥類300-400種,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2種,二級保護動物103種,省級保護動物44種。
7. 旅游資源:浙江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勝地"之稱。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