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每日練習(6)
1.財富是由自然力、資本力和勞動力共同構造的。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匱乏,物質資本短缺,惟有勞動力富足,貧困家庭所占有的自然資源和擁有的物質資本,不能滿足家庭勞動力創造財富的“規模效益”要求,顯然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嚴重剩余了,這是產生貧困問題與環境問題的根源。
貧困地區貧困的根本原因是( )。
A.勞動力過剩B.自然資源匱乏
C.物質資源短缺D.創造財富的“規模效益”要求得不到滿足
2.當眾羞辱學生,以冷酷的懲罰性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卑、仇恨甚至社會攻擊傾向,還侵害了自尊心、信任能力和集體歸屬感。一次當眾羞辱就是對人的尊嚴的一次踐踏,反復的羞辱體驗則將導致人格尊嚴的喪失。而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價值——愛、道德、公民品格與社會凝聚力——都有賴于人對自我、對他人的尊嚴的確認與珍視。
對材料的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當眾羞辱對青少年心靈具有嚴重的傷害性
B.對自我、對他人尊嚴的確認和珍視,將凸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價值
C.學生有了自卑、仇恨甚至社會攻擊傾向,就會走向犯罪
D.學生被多次當眾羞辱將導致其人格尊嚴的喪失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答案及解析
1.D【解析】產生貧困的根源來自兩個方面:(1)物質資源短缺;(2)勞動力相對剩余。選項ABC分別指出了其中的一個方面。選項D中的“規模效應”則包括了這兩方面的內容,所以選D。
2.C【解析】C項明顯犯了絕對化的錯誤。獻”一般用于美好的東西,“馳騁”比“貫穿”更適合人的身份。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