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范文:如何看待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
近日,國際能源署(簡稱IEA)最新能源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的一部分內容引起了境外媒體的極大關注。而這部分內容經過境外媒體的炒作后,就變成了“中國去年已經超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并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一時間,“奪取了美國保持一個多世紀的頭把交椅”、“世界能源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全球能源‘中國時刻’”等說法充斥西方媒體。在距離年底坎昆氣候會議只有僅僅5個月時間里,它們這時所表現出的異乎尋常的“熱情”,既引人關注,更耐人尋味。
時事評論觀點:
事實上,對于這份尚未出爐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國與美國能源消耗數據,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隨后相繼公開表示“質疑”,稱“報告數字可以借鑒,但不可信”。國內不少專家認為報告“形跡可疑”,更有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輿論的“別有用心”。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表明,中國在2007年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60.3億噸,超過美國2.6億噸,比歐盟27國的排放總量高出1/3,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0.8%。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4以上,因而基本上可以說,中國在總量上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但對于這個數據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科院專家對此作出了評論,大意有四:
從人均水平看。從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國為4.6噸,比發展中國家人均2.6噸的水平高出76.9%,略高于全球平均4.4噸的水平,但不足美國的1/4,只有歐盟的1/2。
從歷史累積排放看。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加拿大等13國(G8+5國家)從1850年到2004年間,中國的歷史累積排放貢獻占這13個國家的10.8%,只有美國的約1/4;中國的人均歷史累積排放貢獻率僅為1%,遠遠低于美國(21.3%)、加拿大(16%)和英國(16.4%)等發達國家,僅僅高于印度(0.4%)。
從內在原因看。中國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例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房屋建筑等,而發達國家已經完成這一過程。并且,中國在國際產業大轉移中被作為世界工廠,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所內涵的碳排放,并沒有為中國人消費,而是出口到人均碳排放已經很高的發達國家消費。
從擔當的責任看。首先,中國能效提高的速度和水平,全球有目共睹。1990年到2007年,全球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4%,美國下降了27%,發達國家平均下降22%,發展中國家平均下降10.2%,而中國下降了49.2%。中國的噸鋼能耗,從1990年的1.5噸下降到目前的0.65噸,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煤電效率,采用先進的超超臨界技術,每度電煤耗已經降至300克以內,優于多數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不論是風能、太陽能還是生物質能,中國的發展速度均快于發達國家。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不僅如此,中國還大力發展核電,大量而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第三,在全世界不少地區大規模毀林的情況下,中國多年來大力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2.7%增加到目前的20%以上,效果尤為顯著。第四,中國的人口和脫貧政策,也對溫室氣體減排有積極而重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