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與表達(三十三)
1.中國的糧食總生產能力已達到13萬噸,即使中國是世界上惟一的生產國的話,產量也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這段話直接支持的觀點是( )。
A.中國是一個大國
B.中國是世界上惟一的生產國
C.中國是個富有的國家
D.中國的總生產能力很高
2.有的家庭是老子尸骨未寒,兒女們就為爭奪遺產大打出手;有的子女無心贍養老人,卻一心盯著父母的錢袋,無暇他顧,時刻要算計到自己手中;有的父母為給子女留下豐厚的遺產,不惜違背國法,徇私舞弊要撈一大票;有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巨額遺產,卻也因此喪失了上進的志氣,成為社會的“寄生動物”。為消除這類現象,開征遺產稅顯然是很有必要。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 )。
A.父母留給子女豐厚的財產對子女的成長不利
B.爭奪遺產破壞了家庭倫理
C.遺產稅的開征也是勢在必行
D.開征遺產稅可以公平地分配遺產
3.出版物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這種變化通過價格信號和供求變化,可以比較充分、合理地引導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出版企業組織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并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就必然采用先進技術,加強核算,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保證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 )。
A.市場是合理配置出版資源的有效機制
B.出版物的供求通過價格信號引導出版資源優化配置
C.出版企業是出版市場的主體
D.出版企業通過市場決定資源流向
4.在中國傳統道德的發展中,雖然出現過許許多多的道德規范,價值體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復雜,但仁、義、禮、智總是主體,貫穿于整個中國倫理學的發展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諸德都是“仁”的運作與體現?梢哉f,仁、義、禮、智就是“中國四德”,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民族精神。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 )。
A.中國傳統道德是一個多元化體系
B.仁、義、禮、智的主體價值體系始終貫穿于中國倫理學的發展中
C.在四德當中,“仁”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和基礎
D.“中國四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
5.假如法庭陪審員過于專業化,他可能因強烈的專業視角而喪失一個普通人的正常視野。法律是為普通人制定的,也需要普通人來遵守才有效力,同樣,司法過程也需要普通人制度化的參與。
這段文字是針對什么問題闡述觀點的?( )。
A.外人干預法庭審理過程
B.法庭審理案件的程序
C.法律怎樣才會得到有效的遵守
D.由專業人員擔當法庭陪審員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原文第一句總述社會主義國家要通過確定法律的形式來實現人權。后三句都是具體地說明我國是怎樣通過法律來保障人權的。選項中A項是第一句的內容,B項是第三句的內容,C原文沒有提及。只有D項涵蓋了全文大意。
2.C【解析】原文第一句指出一系列由遺產引起的不好的社會現象。第二句是提出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這句話也是原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故正確答案為C。
3.A 【解析】這段話通過出版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來說明市場是合理配置資源的有效機制。選項B、C、D只指出了現象,未指出實質,故A為正確答案。
4.B 【解析】這段話首句是一個“雖然……但是……”句型,這種句型強調的是“但是”之后的內容,即“仁、義、禮、智始終貫穿與中國倫理學的發展中”,選項C和D是對B的具體說明,所以答案為B。
5.C 【解析】題干主要說明:法律陪審員不但需要專業的人員,而且也需要普通人的參與,只有這樣,法律才有真正的效力,司法過程也是如此。由此可見,題干主要是針對“法律怎樣才能得到有效地遵守”這一問題來闡述觀點的。A項“外人”的指代不清,不能選;B項,文中雖然也涉及到法庭程序的問題,但其主旨并不在此,也不能選;D項是一個觀點而不是問題,因此也不能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