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學(xué)常識(3)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代文學(xué)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文《滕王閣序》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
楊炯(650—692)初唐四杰之一,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約635—約689)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長安古意》等。
駱賓王(約640—687)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在獄詠蟬》等。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有《回鄉(xiāng)偶書》等。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等。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dāng)時邊塞軍旅生活。《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701—761)字摩詰,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觀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作品有《靜夜思》《秋浦歌》《望天門山》《送友人》《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高適(700—765)字達(dá)夫,唐代邊塞詩人。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等。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安史之亂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組詩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還有寫身世之慨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張志和 (約730—約810)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等。
推薦閱讀:
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學(xué)常識(2)
相關(guān)文章
楊炯(650—692)初唐四杰之一,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約635—約689)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長安古意》等。
駱賓王(約640—687)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在獄詠蟬》等。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有《回鄉(xiāng)偶書》等。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等。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dāng)時邊塞軍旅生活。《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701—761)字摩詰,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觀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作品有《靜夜思》《秋浦歌》《望天門山》《送友人》《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高適(700—765)字達(dá)夫,唐代邊塞詩人。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等。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安史之亂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組詩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還有寫身世之慨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張志和 (約730—約810)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等。
推薦閱讀:
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文學(xué)常識(2)
點(diǎn)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