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之文學常識(6)
吳承恩(1507—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著名神話長篇小說《西游記》,既寄托了他濟世匡時的愿望,也是浪漫主義的杰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昆山(江蘇)人,明末散文家。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有《震川先生集》。代表作有《項脊軒志》。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今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其作《灌園叟晚逢仙女》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作者在書中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為“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
李漁(1610—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其戲曲理論保存在《閑情偶記》中,《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為桐城派散文創始人。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為高鶚所續,全書120回,屬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浙江)人。清代詩人,散文家。《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住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記》為其所作。
龔自珍(1792—1841)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人(1866—1910),號沃堯,字繭人,后改趼人,廣東南海(廣東)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1872—1935)字孟樸,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寧海人,近代著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著有《人間詞話》等。
推薦閱讀:
公共基礎知識之文學常識(5)
相關文章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昆山(江蘇)人,明末散文家。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有《震川先生集》。代表作有《項脊軒志》。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今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其作《灌園叟晚逢仙女》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作者在書中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為“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
李漁(1610—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其戲曲理論保存在《閑情偶記》中,《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為桐城派散文創始人。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為高鶚所續,全書120回,屬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浙江)人。清代詩人,散文家。《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住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記》為其所作。
龔自珍(1792—1841)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人(1866—1910),號沃堯,字繭人,后改趼人,廣東南海(廣東)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1872—1935)字孟樸,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寧海人,近代著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著有《人間詞話》等。
推薦閱讀:
公共基礎知識之文學常識(5)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