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2010年第8期【半月評論】
世博,也是一個挑戰
世博會的大幕即將拉開,上海,又一次燃燒國人的激情,聚焦世界的目光。這里有難得的發展契機。如上海的交通設施、環境建設“可能要花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改造,世博會加速了這一進程”。
這里也有城市成長的挑戰。挑戰的主題,便是國際展覽局主席讓·皮埃爾·拉豐所言:對城市發展作出革命性的思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全球城市化的主潮中,它既是基于中國對城市化發展的自我反思,也是中國對人類承諾的新的貢獻的形象呈現。
我們不必滿足于展館內容的“中國元素、中國氣派、中國特色”,也不必爭議于“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的小區標語。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在真實自然的日常運行中顯現出來的現代生活品質、人文精神和社會生態。
上海,是中國城市發展最閃亮的品牌,是中國人追趕現代文明最生動的詮釋。它給中國城市帶來了許多的驕傲和自信,還有豐富的啟示和鏡鑒。
同一座城市,每一個夢想。突破制度的壁壘,跨越歷史的鴻溝,讓每一個弱勢群體,都能從城市文明進步中平等地分享發展機會,擁有國民待遇,讓每一個外來人員,都能從城市的產業成長中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謀得生存空間,這是城市應當堅守的底線倫理。去年初,上海戶籍改革已率先破冰,“持居住證滿7年可申辦‘落滬’”,條件準入體現了“憑貢獻”落戶的特征。當然,在對待農民工問題上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民生進步,是城市深切的人文關懷,也是城市真切的幸福考問。當下最嚴峻的考問是住房。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干部會議上推薦觀看《蝸居》,以體驗住房困難狀況,并宣示:遏制房地產投資性需求,健全房地產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到2012年,上海將新建70萬套保障性住房。那些與近在咫尺的豪宅無關、與這個城市不斷飆升的房價無關的棚戶區居民,急切地期待能夠沐浴這比太陽更加溫暖的福祉。
社會正義的張揚,法治權威的維護,是城市治理的文明奠基。上海曾經發生的“釣魚執法”事件,嚴重背離行政倫理,損害法律尊嚴,蠶食社會信任。對于這個一向以契約精神、規則意識深厚著稱的城市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警醒。讓人較為滿意的是,很快,浦東新區政府就此向社會公眾公開道歉,啟動相應的問責程序。執法部門的反思,政府施政的進步,保護并改善著一個城市的社會正義生態。
現代城市,還應是建設公民社會的先鋒和榜樣。公民意識的覺醒,公民權利的保護,正在建構新型公共關系,提升城市政治文明。想當年,一些上海市民出于自身健康的權利以及環境的憂慮,為了磁懸浮項目而進行溫和的“集體散步”,在正當表達渠道不夠通暢的情況下,以平和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政府迅速反應,開設居民意見采納點,領導也走進街道與居民對話,拓寬了民意表達的途徑。政府更加注重從民間吸納真切的社情民意,傾聽不同的利益訴求,支持公民的政治參與,及時修正自己的公共決策,在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和共同進步中形成發展共識,實現社會和諧。這是一個城市的進步和成熟。
民眾的素養、性格,就是城市的文明、氣質。上海,自信,包容,是中國最具國際化風格的都市。海派文化,就是東西方文明融合的結晶。在這里,處處能夠感受到新與舊的混搭、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本土與外來的沖撞。但是,城市的進步永遠是一個過程。前不久,一家報紙登載了一位日本女士在滬“咖啡好喝口難開”的經歷。作者敘述了幾家咖啡館服務員區別對待“外國臉”和“中國臉”的做法,特提出“小小的請求”:希望向外國人展示可愛之處的同時,對自己人也要可愛點。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送走客人后大家還是要過回尋常日子。這是一個善意的提醒。讓生活更美好,我們自己得先有容、更博大起來。
現代城市的文明進步,是一個注定要承受種種磨難和痛苦、要經歷深刻變革和轉型的艱難歷程。上海,正是在這些艱難的承受和經歷中,在從容和智慧的應變、學習和超越的求索中,涌流著城市旺盛的創造力、生命力,傳遞出城市嶄新的發展現、價值觀。
世博會的挑戰是上海的,也是中國的。
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對外貿易世界第二,經濟總量世界第三。但是,社會心態的涵養,公共道德的培育,核心價值的建設呢?一個精神失重、無所依傍的民族,絕難承載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絕難贏取全球化的實力競爭。
我們把城市化當作轉變發展方式的支點,當作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的動力,當作跨入全面現代化的臺階。可是,城市中的“人”,我們關注了多少?城市的主體,普通大眾的幸福和尊嚴,需要更有力地去保障、去增進。
在世博會璀璨的夢想中,在展覽館繽紛的色彩中,在上海魅力的放射中,在世界文明的交融中,眾多的中國城市,如何去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奮起直追,而加快轉型?
讓城市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這就是上海的應答,也當是中國的應答。
推薦閱讀:
《半月談》2010年第7期【半月評論】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