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2010年第18期【半月評論】
201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將于3月13日舉行,近期,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zjgwyw.org)將準備多期《半月談》評論,供應試者備戰沙場,考生也可結合《201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綜合教材》進行復習。本期主題:
中國社會已然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以網絡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不僅使得轉型社會本已有的社會狀態更加放大、更加凸顯,甚至信息化本身就會改變既有的很多社會模式與社會行為。
在傳統社會,信息的傳遞,從高到低層層逐級傳達。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不同地區的那些具有相同利益訴求的群體之間的交流相對比較少,社會活躍程度沒有充分發育。僅從信息占有決定決策質量來看,這就使得執政者在正常情形下做出的決策確實要優于其他群體。而且執政者也比較容易出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策,即使有一到兩個地區或群體有不同甚至反對的意見,但由于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絡,也無關大局,影響不了既定政策;即使社會上出現了突發事件,也比較容易封鎖消息,把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之內,然后慢慢尋找對策。
但是進入信息時代后,這種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已經很難再奏效了。信息化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進步,把整個地球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在網絡中,空間消失了,邊界不復存在了,地位、身份、層級不再具有實際意義,無論咫尺還是天涯,無論是最高決策者還是社會普通群眾,都可以無障礙地出現在同一個平臺中。信息可以方便地獲取,信息也能迅即地傳播。
這樣開放的技術狀態直接導致相應開放的社會狀態,任何執政者都應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迅速做出決策,其決策結果必然直接接受社會大眾的評判與檢驗。現在的情形是,執政者對某一項社會政策的決策所依據的信息與社會大眾所擁有的相差無幾,甚至出于體制的或機構的原因,其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全面性、客觀性、有效性不見得比普通大眾快多少、好多少、真多少和高多少,如果仍然停留于過去的理念模式,滿足于過去的方式方法,不僅不可能執好政,還會引發嚴重的問題。這些年來,某些地方在應對一些突發性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被動與無奈,就給我們在信息時代執政上了很深刻的一課。這也就是為什么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重視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緣由。
更進一步看,互聯網絡正逐漸成為社會大眾有效政治參與,消解僵化體制、對抗不良權力行為的銳利武器。
在傳統的社會,某一社會個體即使有很好的想法、有極其迫切的要求,但其訴求與想法如何表達出來為社會、為大眾、為政治組織所知道、所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想方設法表達出來了,由于傳播手段的制約,也很有可能只是為少數人、小范圍所了解,很難在較大范圍內產生較大影響。但在以網絡普及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這一情形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他的要求、傳播他的理念、貢獻他的意見,并且通過網絡尋找志同道合的贊同者與支持者,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形成看似虛擬但又能實實在在在政治發展中起作用的組織與團體,對現實社會中的政治組織及其政治行為產生影響。
這一變化從政治發展角度來看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但對現實政治運行來說則是極具挑戰性的。如果對此不能有積極有效的回應,會使本來沒有事的地方發生事情,會使小問題衍生成大問題,更不用說現在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和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也正因為如此,執政者對網絡的重視并不僅僅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與清醒的自覺。因為對于執政黨來說,面對互聯網絡洶涌澎湃的態勢,不能不聞不問做泥胎,也不能掩耳盜鈴做鴕鳥。
有的人以為馬克思主義與網絡相距較遠,或者說網絡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其實馬克思主義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進步的基礎之上的。恩格斯說過,科學發展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然不會拒絕網絡這項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不僅如此,共產黨人還要勇于學習各種新的信息技術,善于用新的信息技術來為政黨更好地執政服務,讓信息技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利器,而不是相反。
推薦閱讀:
《半月談》2010年第17期【半月評論】
相關文章
共同建設網絡時代的政治文明
當今時代,被稱為網絡時代或信息時代。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前與網民的在線交流,各地基層政府開通的論壇、信箱等,無一不激發了公眾積極參與的巨大熱情。這就是網絡時代的印記與特點。網絡問政,為什么會受到公眾的普遍歡迎呢?因為這一舉措體現了執政黨對網絡在現代社會具有的進步功能的信任與運用.反映了社會對通過網絡在社會政治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認同與期待。而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能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對于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社會已然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以網絡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不僅使得轉型社會本已有的社會狀態更加放大、更加凸顯,甚至信息化本身就會改變既有的很多社會模式與社會行為。
在傳統社會,信息的傳遞,從高到低層層逐級傳達。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不同地區的那些具有相同利益訴求的群體之間的交流相對比較少,社會活躍程度沒有充分發育。僅從信息占有決定決策質量來看,這就使得執政者在正常情形下做出的決策確實要優于其他群體。而且執政者也比較容易出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策,即使有一到兩個地區或群體有不同甚至反對的意見,但由于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絡,也無關大局,影響不了既定政策;即使社會上出現了突發事件,也比較容易封鎖消息,把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之內,然后慢慢尋找對策。
但是進入信息時代后,這種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已經很難再奏效了。信息化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進步,把整個地球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在網絡中,空間消失了,邊界不復存在了,地位、身份、層級不再具有實際意義,無論咫尺還是天涯,無論是最高決策者還是社會普通群眾,都可以無障礙地出現在同一個平臺中。信息可以方便地獲取,信息也能迅即地傳播。
這樣開放的技術狀態直接導致相應開放的社會狀態,任何執政者都應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迅速做出決策,其決策結果必然直接接受社會大眾的評判與檢驗。現在的情形是,執政者對某一項社會政策的決策所依據的信息與社會大眾所擁有的相差無幾,甚至出于體制的或機構的原因,其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全面性、客觀性、有效性不見得比普通大眾快多少、好多少、真多少和高多少,如果仍然停留于過去的理念模式,滿足于過去的方式方法,不僅不可能執好政,還會引發嚴重的問題。這些年來,某些地方在應對一些突發性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被動與無奈,就給我們在信息時代執政上了很深刻的一課。這也就是為什么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重視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緣由。
更進一步看,互聯網絡正逐漸成為社會大眾有效政治參與,消解僵化體制、對抗不良權力行為的銳利武器。
在傳統的社會,某一社會個體即使有很好的想法、有極其迫切的要求,但其訴求與想法如何表達出來為社會、為大眾、為政治組織所知道、所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想方設法表達出來了,由于傳播手段的制約,也很有可能只是為少數人、小范圍所了解,很難在較大范圍內產生較大影響。但在以網絡普及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這一情形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他的要求、傳播他的理念、貢獻他的意見,并且通過網絡尋找志同道合的贊同者與支持者,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形成看似虛擬但又能實實在在在政治發展中起作用的組織與團體,對現實社會中的政治組織及其政治行為產生影響。
這一變化從政治發展角度來看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但對現實政治運行來說則是極具挑戰性的。如果對此不能有積極有效的回應,會使本來沒有事的地方發生事情,會使小問題衍生成大問題,更不用說現在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和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也正因為如此,執政者對網絡的重視并不僅僅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與清醒的自覺。因為對于執政黨來說,面對互聯網絡洶涌澎湃的態勢,不能不聞不問做泥胎,也不能掩耳盜鈴做鴕鳥。
有的人以為馬克思主義與網絡相距較遠,或者說網絡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其實馬克思主義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進步的基礎之上的。恩格斯說過,科學發展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然不會拒絕網絡這項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不僅如此,共產黨人還要勇于學習各種新的信息技術,善于用新的信息技術來為政黨更好地執政服務,讓信息技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利器,而不是相反。
推薦閱讀:
《半月談》2010年第17期【半月評論】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