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機關干部下基層的經歷
我是剛出校門的一名普通機關干部,在去年底贛州市開展的萬名干部下基層“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活動中,下派在南康市鳳崗鎮崗孜村。在鄉村農家的三個多月,我觸動極大,收獲頗豐。
去年12月10日上午,我去鳳崗鎮報到,跟我一起去的,還有衣物被席等生活日用品。為了讓下派干部在基層“潛水”不“過水”,市委嚴明鐵律中的一條就是:下派干部要做到與群眾“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午在鎮里和其他下派干部一起興奮地吃完了工作餐,鎮勞保所長、駐村干部董素梅把我送到了崗孜村村部——我基層鍛煉期間的“家”。
一幢樓、一間房、一張床、一個人。少了電腦,時間也沒法打發了。磨磨蹭蹭堅持到了晚上9點,無奈地鉆進了被窩,細細聽聞,外面除了寒風中枯枝殘葉的嘆息,沒有別的聲音。窗外略顯荒寂的山村田野在黑夜的籠罩下,顯得特別的寂靜,在偶爾幾聲狗叫的襯托下,仿佛能聽見大地脈搏的跳動。
開始幾天,我按部就班地挨家挨戶把市委配發的《政策法規簡明問答讀本》一路發過去,和村民講政策、聊農情、聽民意、收集問題,記民情日記,工作甚是順利,在農戶的熱情中自豪地當著群眾的貼心人。看到群眾老表很樂意接受我這個上面派下來的“官”,甚是竊喜,暗想: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居然這么輕易地就和群眾打成了一片,打開了農村工作局面,原來農民老表的工作不像曾經聽聞的那么難做嘛。
基本熟悉了村里情況后,我想自找點“麻煩”來小試牛刀。跟薛書記要來了去老張家談征地的工作,并且信心滿滿地保證一個星期簽下協議。我充分施展出操練過的口才和準備好的耐心,三番兩次、白天黑夜、方方面面地跟他講政策、講道理、講要求。可這個老張硬是對我軟硬不吃。一個星期下來,我感到無計可施,不得不妥協。薛書記好像知道是這結果,給我做起了工作,告訴我不用急,慢慢來。幾天后,我問薛書記老張協議的事有沒有進展,他平淡地說簽了。我一驚,忙問是怎么做通他的工作的?薛書記說:“沒什么,我只是告訴他左鄰右舍都簽得差不多了,再不簽就要拖后腿了。這個老張當兵出身,最怕做拖后腿的事。他還表揚你做事有決心,只是對你每次都自己帶著水去他家有點不滿意。”看來做農村群眾工作要找準鑰匙才打得開鎖哪!
2月2日,除夕那天上午,正在準備年夜飯時,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接聽,里面傳出:“小羅子,你家在哪樓,我到你家樓下了。”我嚇一跳,叫我小羅子的,那就只有崗孜村的人了,村干部的電話號碼我都有,會是誰呢?下樓一看,我從包裹的雨衣下認出了是村里的陳昌積,和他大學生兒子小陳。小陳遞過一個袋子,說:“大哥,這是送給你吃的豬肉,家里養的那頭沒喂飼料的。”冒著這雨雪天氣送肉給我吃,如此重禮弄得我手足無措,等我理清頭緒請他們上樓時,他們父子已經跨上車子,共騎一輛摩托車融進了風雨交加中。古語云:禮尚往來。那我給予了他們什么?沒有。只是從他們家經過時進去坐坐、聊聊,只是為了節省給他們在四川讀大學兒子的電話費要我教他們發短信,或者還有一次他家臍橙受凍了,我請科協的幾個朋友來看了看。但是,這些不都是我分內的事情嗎?眼淚不知不覺打濕了眼眶,我體會到了“你的心與群眾貼得有多近,群眾對你的情就有多深”這句話的含義。
當“三點一線”變成田間地頭,當“輕嘗淺飲”變成“碗干瓶吹”,當西裝革履變成泥鞋草帽,當羅主任變成小羅子,當自以為是變成實事求是,我發現自己離鄉村近了,對鄉情熟了,和鄉親更親了。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相關文章
去年12月10日上午,我去鳳崗鎮報到,跟我一起去的,還有衣物被席等生活日用品。為了讓下派干部在基層“潛水”不“過水”,市委嚴明鐵律中的一條就是:下派干部要做到與群眾“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午在鎮里和其他下派干部一起興奮地吃完了工作餐,鎮勞保所長、駐村干部董素梅把我送到了崗孜村村部——我基層鍛煉期間的“家”。
一幢樓、一間房、一張床、一個人。少了電腦,時間也沒法打發了。磨磨蹭蹭堅持到了晚上9點,無奈地鉆進了被窩,細細聽聞,外面除了寒風中枯枝殘葉的嘆息,沒有別的聲音。窗外略顯荒寂的山村田野在黑夜的籠罩下,顯得特別的寂靜,在偶爾幾聲狗叫的襯托下,仿佛能聽見大地脈搏的跳動。
開始幾天,我按部就班地挨家挨戶把市委配發的《政策法規簡明問答讀本》一路發過去,和村民講政策、聊農情、聽民意、收集問題,記民情日記,工作甚是順利,在農戶的熱情中自豪地當著群眾的貼心人。看到群眾老表很樂意接受我這個上面派下來的“官”,甚是竊喜,暗想: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居然這么輕易地就和群眾打成了一片,打開了農村工作局面,原來農民老表的工作不像曾經聽聞的那么難做嘛。
基本熟悉了村里情況后,我想自找點“麻煩”來小試牛刀。跟薛書記要來了去老張家談征地的工作,并且信心滿滿地保證一個星期簽下協議。我充分施展出操練過的口才和準備好的耐心,三番兩次、白天黑夜、方方面面地跟他講政策、講道理、講要求。可這個老張硬是對我軟硬不吃。一個星期下來,我感到無計可施,不得不妥協。薛書記好像知道是這結果,給我做起了工作,告訴我不用急,慢慢來。幾天后,我問薛書記老張協議的事有沒有進展,他平淡地說簽了。我一驚,忙問是怎么做通他的工作的?薛書記說:“沒什么,我只是告訴他左鄰右舍都簽得差不多了,再不簽就要拖后腿了。這個老張當兵出身,最怕做拖后腿的事。他還表揚你做事有決心,只是對你每次都自己帶著水去他家有點不滿意。”看來做農村群眾工作要找準鑰匙才打得開鎖哪!
2月2日,除夕那天上午,正在準備年夜飯時,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一接聽,里面傳出:“小羅子,你家在哪樓,我到你家樓下了。”我嚇一跳,叫我小羅子的,那就只有崗孜村的人了,村干部的電話號碼我都有,會是誰呢?下樓一看,我從包裹的雨衣下認出了是村里的陳昌積,和他大學生兒子小陳。小陳遞過一個袋子,說:“大哥,這是送給你吃的豬肉,家里養的那頭沒喂飼料的。”冒著這雨雪天氣送肉給我吃,如此重禮弄得我手足無措,等我理清頭緒請他們上樓時,他們父子已經跨上車子,共騎一輛摩托車融進了風雨交加中。古語云:禮尚往來。那我給予了他們什么?沒有。只是從他們家經過時進去坐坐、聊聊,只是為了節省給他們在四川讀大學兒子的電話費要我教他們發短信,或者還有一次他家臍橙受凍了,我請科協的幾個朋友來看了看。但是,這些不都是我分內的事情嗎?眼淚不知不覺打濕了眼眶,我體會到了“你的心與群眾貼得有多近,群眾對你的情就有多深”這句話的含義。
當“三點一線”變成田間地頭,當“輕嘗淺飲”變成“碗干瓶吹”,當西裝革履變成泥鞋草帽,當羅主任變成小羅子,當自以為是變成實事求是,我發現自己離鄉村近了,對鄉情熟了,和鄉親更親了。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