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政法干警申論指導:申論的內涵和特點
公務員考試中,申論的考察目標非常明確,試卷的總體結構也比較規范。申論考試的素材大都是那些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也就是說給定材料的內容一般都是社會熱點問題,因此每位考生都希望盡可能多地收集各類熱點以備考試之用。時政熱點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社會類、生態文明類。考生在選擇熱點閱讀的時候不能有猜題、押題的心理,不可偏重于某一類別的復習,要做到全面復習。時政熱點的搜集整理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工程,考生可參考本站的申論熱點或時事資料欄目進行復習,或者參照201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復習教材復習,備考申論,一本好的教材必不可少。教材的作用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在基礎階段對理論方法進行系統學習,二是在后期研究真題和練習模擬時查缺補漏。固對教材的學習必須貫穿于申論備考的整個過程之中。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最終達到理論透徹理解、方法靈活運用、例題熟練掌握、練習及時鞏固的目的,現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zjgwyw.org/)為考生詳細講解申論的內涵和特點:
(一)申論的內涵
“申論”考試是根據目前機關工作的需要,對考生閱讀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方法。它主要通過應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為150分鐘,滿分100分。
“申論”一詞取自《論語》的“申而論之”。“申”在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表明、申述,二是根據試卷給定材料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引申出考生個人的觀點或見解。“論”的含義較多。一是議、議論。《說文》:“論,議也。”“段注:‘凡語言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二是含有深思、謀慮的意思。《周禮.考工記.序官》:“或坐而論道。”“注:‘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三是含有評論、辨析的意思。《呂氏春秋.應言》:“不可不熟論也。”“注:‘論,辯也’。”四是含有告訴、陳述的意思。《史記.張儀傳》:“臣請論其故。”“索隱:‘論者,告也,陳也’。”《文選.張衡.西京賦》:“眾形殊聲,不可勝論。”“姜注:‘綜曰:論,說也’。”申論就是一種具有申述、申辯、論證、論述內涵的文體。
(二)申論的特點
作為官樣文章,申論除了在寫作范式上有自己的規定性外,其在文章風格和思維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歸納為五點,下面浙江公務員考試復習教材的編寫小組進行詳細而具體的分析。
1.全面覆蓋
申論文章的“全”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內容涵蓋的面要全;二是思維要周全,善于運用辯證思維,不能以偏概全。內容涵蓋要全面,是指答案務必要根據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歸納。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多得分,得高分;思維要周全,一是要求思維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寫作申論文章時,應該善于運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要全面地思考問題。例如分析宏觀現象的原因不僅要想到經濟的原因、政治的原因,還要想到文化的原因,要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二是要求學會進行辨證分析。由于申論考試的角度、方式具有靈活性、機動性和多變性,有較大的開放性,所以應試者要善于運用發散性思維來進行答題,防止偏激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申論文章平和中庸的風格。可以說辯證思維對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做好申論文章非常有幫助。
2.精益求精
申論文章的“精”主要指申論語言一是要準確精煉,二是要表達規范。
首先,申論文章要求語言準確精煉,切忌啰嗦和廢話過多;其次,要注意申論語言的規范問題。申論作為一種文體,其語言是有特定風格和要求的,其闡述內容也是具有一定規范的。
3.高瞻遠矚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申論文章作為官樣文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立意高,主題高。申論寫作要著眼長遠利益,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高屋建瓴,善于升華主題。
申論文章所謂的立意高、主題高,不是信口開河,其判斷的標準和尺度主要體現在政治方面,即申論文章的立意和主題要有政治的高度。要保持一定的政治高度就必須要注意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
4.大題小作
寫申論文章要“做大題目”,不能像傳統作文一樣“小題大作”。申論文章的“大”強調的是善于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從宏觀上全面、系統、深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申論寫作區別于傳統的議論文章,它考查的重點是根據特定的問題或事實,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并加以論證的能力,考查的是綜合性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寫作和論證的能力,其重點在“論”,更在“申”。現代申論考試中出現的特定社會現象和問題,必須要通過系統的方案和配套的措施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如果提出的對策局限于某一條具體的措施,或者是政府的某一個方面的能力,那么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是非常困難的。公務員要善于升華材料,善于從宏觀上把握事物,制定宏觀政策。所以,考生在確定文章主題時要善于歸納和提煉宏觀的主題思想,從“大”處著眼。
5.實事求是
申論文章要“高”、“大”、“全”,但要防止“假”而“空”,要做到“實”而“精”。雖然,我們強調寫作申論文章時要“大題小作”,但是要杜絕“空”字當頭,防止和克服空泛無物的毛病,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因此,申論文章的“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充實,二是要真實。
所謂“充實”就是指申論文章分析的問題和提出的對策要具體可行。材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隨著材料字數的增加,材料中可用的素材也呈正比例增加。要學會挑選、概括材料中的內容;所謂“真實”,就是要求內容要符合材料的實際和社會的實際。提出對策時一定要結合實際,不能脫離材料和實際瞎編亂造,要注意對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2年浙江政法干警申論考試命題預測
相關文章
(一)申論的內涵
“申論”考試是根據目前機關工作的需要,對考生閱讀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方法。它主要通過應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為150分鐘,滿分100分。
“申論”一詞取自《論語》的“申而論之”。“申”在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表明、申述,二是根據試卷給定材料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引申出考生個人的觀點或見解。“論”的含義較多。一是議、議論。《說文》:“論,議也。”“段注:‘凡語言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二是含有深思、謀慮的意思。《周禮.考工記.序官》:“或坐而論道。”“注:‘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三是含有評論、辨析的意思。《呂氏春秋.應言》:“不可不熟論也。”“注:‘論,辯也’。”四是含有告訴、陳述的意思。《史記.張儀傳》:“臣請論其故。”“索隱:‘論者,告也,陳也’。”《文選.張衡.西京賦》:“眾形殊聲,不可勝論。”“姜注:‘綜曰:論,說也’。”申論就是一種具有申述、申辯、論證、論述內涵的文體。
(二)申論的特點
作為官樣文章,申論除了在寫作范式上有自己的規定性外,其在文章風格和思維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歸納為五點,下面浙江公務員考試復習教材的編寫小組進行詳細而具體的分析。
1.全面覆蓋
申論文章的“全”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內容涵蓋的面要全;二是思維要周全,善于運用辯證思維,不能以偏概全。內容涵蓋要全面,是指答案務必要根據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歸納。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多得分,得高分;思維要周全,一是要求思維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寫作申論文章時,應該善于運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要全面地思考問題。例如分析宏觀現象的原因不僅要想到經濟的原因、政治的原因,還要想到文化的原因,要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二是要求學會進行辨證分析。由于申論考試的角度、方式具有靈活性、機動性和多變性,有較大的開放性,所以應試者要善于運用發散性思維來進行答題,防止偏激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申論文章平和中庸的風格。可以說辯證思維對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做好申論文章非常有幫助。
2.精益求精
申論文章的“精”主要指申論語言一是要準確精煉,二是要表達規范。
首先,申論文章要求語言準確精煉,切忌啰嗦和廢話過多;其次,要注意申論語言的規范問題。申論作為一種文體,其語言是有特定風格和要求的,其闡述內容也是具有一定規范的。
3.高瞻遠矚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申論文章作為官樣文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立意高,主題高。申論寫作要著眼長遠利益,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高屋建瓴,善于升華主題。
申論文章所謂的立意高、主題高,不是信口開河,其判斷的標準和尺度主要體現在政治方面,即申論文章的立意和主題要有政治的高度。要保持一定的政治高度就必須要注意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
4.大題小作
寫申論文章要“做大題目”,不能像傳統作文一樣“小題大作”。申論文章的“大”強調的是善于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從宏觀上全面、系統、深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申論寫作區別于傳統的議論文章,它考查的重點是根據特定的問題或事實,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并加以論證的能力,考查的是綜合性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寫作和論證的能力,其重點在“論”,更在“申”。現代申論考試中出現的特定社會現象和問題,必須要通過系統的方案和配套的措施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如果提出的對策局限于某一條具體的措施,或者是政府的某一個方面的能力,那么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是非常困難的。公務員要善于升華材料,善于從宏觀上把握事物,制定宏觀政策。所以,考生在確定文章主題時要善于歸納和提煉宏觀的主題思想,從“大”處著眼。
5.實事求是
申論文章要“高”、“大”、“全”,但要防止“假”而“空”,要做到“實”而“精”。雖然,我們強調寫作申論文章時要“大題小作”,但是要杜絕“空”字當頭,防止和克服空泛無物的毛病,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因此,申論文章的“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充實,二是要真實。
所謂“充實”就是指申論文章分析的問題和提出的對策要具體可行。材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隨著材料字數的增加,材料中可用的素材也呈正比例增加。要學會挑選、概括材料中的內容;所謂“真實”,就是要求內容要符合材料的實際和社會的實際。提出對策時一定要結合實際,不能脫離材料和實際瞎編亂造,要注意對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2年浙江政法干警申論考試命題預測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