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細節判斷題四大誤區
細節判斷題是言語理解與表達片段閱讀常見題型,雖然它所占的比例不是片段閱讀當中最大的,但它卻是每年公務員考試必考題,其主要考察考生迅速辨別細節信息的能力。因為是對細節的考察,所以出題者常會在題中設置很多的陷阱,考生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誤區里。針對這種情況,下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zjgwyw.org/)專家總結了細節判斷題出題者最常設的四大誤區,以助考生迅速辨別這些錯誤的選項,快速高效的攻克細節判斷題。考生如需系統復習方案,可參考2014年浙江公務員考試提前復習教材進行備考。
一、無中生有
所謂無中生有指所給選項中所說的內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據原文信息中推斷出來的選項。因此,考生在做題時要仔細檢查所給選擇項的內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據,或者是否能依據原文合理地推斷出來。
例題1:據報載,著名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棄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過去他認為人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終極“萬有理論”,而現在他認為,人們永遠都獲得不了這樣的理論;因為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樣的理論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任何一種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持
B.“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比“萬有理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D.霍金過往對“萬有理論”的追求顯示了人們不竭的探索精神
解析:B項屬于無中生有。作者并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和“萬有理論”做比較,就更談不上何種理論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以偏概全
主要指空間錯位,即以部分替代整體,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個別,從而使考生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此,在閱讀文章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重要詞語前邊的修飾與限制詞,尤其是表示范圍的,例如“一些”“有些”“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全都”、“全部”、“所有”等,見到這些詞時,就用筆劃出來或者做特殊標志,在選擇支中,如果出現并列幾個概念具有某種屬性,或具有某幾種屬性時,應該小心以偏概全。
例題2:大袋鼠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們平時在原野、灌林叢和森林地帶活動,靠吃草為生,它們過群居生活,但沒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尋找食物而匯集成一個較大的群體。老鷹、蟒蛇和人們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對袋鼠最大的危害莫過于干旱,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會單獨行動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尋找水和食物
C.威脅大袋鼠最嚴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會死亡
解析:D項屬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可知D項“袋鼠都會死亡”丟掉了“袋鼠”前的修飾詞“幼小的”,將部分變成了整體,擴大了主體的范圍。
三、因果混亂
因果混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原文的“因”錯當作“果”,把原文的“果”錯當作“因”,顛倒了因與果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原文并沒有因果關系的兩個情況強加以因果關系。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關系的選項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比較一下,仔細分析有無因果關系,或者因果關系是否倒置。
例題3:人有一種記憶叫免疫記憶。人的血液中有著極少的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它們生存的時間極短,主要職能是盡量多地消滅人體的敵人。淋巴細胞對侵入血液中的細菌或者簡單有毒物質做出快速反應,生成抗體,把有害物質粘住,不讓它們進入其他器官。而消滅來敵的重任則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細胞頭上,這些細胞能夠毫不費力地區別外來細胞,能夠把它們記住并把記憶保留下來。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對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細胞的主要職能是消滅侵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B.淋巴細胞生成的抗體能夠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質粘住,并阻止它們進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
D.人具有免疫記憶,若得過麻疹和猩紅熱后,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解析:D項將原文“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換成了“和”,混淆了選擇關系和并列關系。
四、推斷錯誤
指對詞句的理解與原文意思發生了偏離,推斷錯了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或所要表達的意思。 對于此類型的誤區,要從整體上感知,在原文中準確尋找與選項對應的語句,找出語句含有的條件,提取與答案相關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題人設置的陷阱。
總之,做細節題,只要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培養一種“靜心、細心、專心”的心理品質,掌握一套規范有效的做題流程,明曉命題者的各種命題玄機,細節題得滿分將不是夢想。
例題4:摩天(skyscraper)一詞,最初是船員的專門術語,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桿或者帆,后來不斷演變,逐漸成為建筑中的一個特定術語。1883年,“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美國一位喜歡幻想的作家所寫的《美國建筑師與建筑新聞》一文中,這個術語就此誕生了。從那時到現在,人們建造了眾多摩天大樓,它們鱗次櫛比,聳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際線上。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聯想與類比往往賦予詞語以嶄新的內容
B.有些詞語的意義要先于實物的存在
C.詞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
D.船員與作家共同創造了“摩天大樓”這個詞語
解析:C項推斷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詞語的意義也可能存在縮小的趨勢。
推薦閱讀:
2014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選詞填空答題技巧
相關文章
一、無中生有
所謂無中生有指所給選項中所說的內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據原文信息中推斷出來的選項。因此,考生在做題時要仔細檢查所給選擇項的內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據,或者是否能依據原文合理地推斷出來。
例題1:據報載,著名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棄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過去他認為人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終極“萬有理論”,而現在他認為,人們永遠都獲得不了這樣的理論;因為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樣的理論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任何一種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持
B.“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比“萬有理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D.霍金過往對“萬有理論”的追求顯示了人們不竭的探索精神
解析:B項屬于無中生有。作者并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和“萬有理論”做比較,就更談不上何種理論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以偏概全
主要指空間錯位,即以部分替代整體,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個別,從而使考生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此,在閱讀文章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重要詞語前邊的修飾與限制詞,尤其是表示范圍的,例如“一些”“有些”“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全都”、“全部”、“所有”等,見到這些詞時,就用筆劃出來或者做特殊標志,在選擇支中,如果出現并列幾個概念具有某種屬性,或具有某幾種屬性時,應該小心以偏概全。
例題2:大袋鼠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們平時在原野、灌林叢和森林地帶活動,靠吃草為生,它們過群居生活,但沒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尋找食物而匯集成一個較大的群體。老鷹、蟒蛇和人們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對袋鼠最大的危害莫過于干旱,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會單獨行動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尋找水和食物
C.威脅大袋鼠最嚴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會死亡
解析:D項屬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可知D項“袋鼠都會死亡”丟掉了“袋鼠”前的修飾詞“幼小的”,將部分變成了整體,擴大了主體的范圍。
三、因果混亂
因果混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原文的“因”錯當作“果”,把原文的“果”錯當作“因”,顛倒了因與果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原文并沒有因果關系的兩個情況強加以因果關系。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關系的選項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比較一下,仔細分析有無因果關系,或者因果關系是否倒置。
例題3:人有一種記憶叫免疫記憶。人的血液中有著極少的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它們生存的時間極短,主要職能是盡量多地消滅人體的敵人。淋巴細胞對侵入血液中的細菌或者簡單有毒物質做出快速反應,生成抗體,把有害物質粘住,不讓它們進入其他器官。而消滅來敵的重任則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細胞頭上,這些細胞能夠毫不費力地區別外來細胞,能夠把它們記住并把記憶保留下來。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對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細胞的主要職能是消滅侵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B.淋巴細胞生成的抗體能夠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質粘住,并阻止它們進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
D.人具有免疫記憶,若得過麻疹和猩紅熱后,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解析:D項將原文“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換成了“和”,混淆了選擇關系和并列關系。
四、推斷錯誤
指對詞句的理解與原文意思發生了偏離,推斷錯了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或所要表達的意思。 對于此類型的誤區,要從整體上感知,在原文中準確尋找與選項對應的語句,找出語句含有的條件,提取與答案相關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題人設置的陷阱。
總之,做細節題,只要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培養一種“靜心、細心、專心”的心理品質,掌握一套規范有效的做題流程,明曉命題者的各種命題玄機,細節題得滿分將不是夢想。
例題4:摩天(skyscraper)一詞,最初是船員的專門術語,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桿或者帆,后來不斷演變,逐漸成為建筑中的一個特定術語。1883年,“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美國一位喜歡幻想的作家所寫的《美國建筑師與建筑新聞》一文中,這個術語就此誕生了。從那時到現在,人們建造了眾多摩天大樓,它們鱗次櫛比,聳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際線上。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聯想與類比往往賦予詞語以嶄新的內容
B.有些詞語的意義要先于實物的存在
C.詞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
D.船員與作家共同創造了“摩天大樓”這個詞語
解析:C項推斷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詞語的意義也可能存在縮小的趨勢。
推薦閱讀:
2014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選詞填空答題技巧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