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半月談》第17期:讀懂新常態
申論主要考查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考試是具有模擬公職人員日常工作性質的能力測試。
半月談是歷年考生參加浙江公務員考試必看資料,考生也可通過2015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中的申論部分掌握更多的申論答題技巧和備考方法。現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zjgwyw.org/)將每期按時更新半月談信息,建議考生可ctrl+D收藏本站,以便隨時關注最新資訊和考試信息。以下是《半月談》2014年第17期內容:
首先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新變化、新特征:從高速甚至超高速轉為中高速。新常態的首要表現或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以及在其他方面相應出現的一些變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中上等收入和工業化中期階段,世界上經歷過這個階段的國家具有一些普遍性、客觀性的階段特征。從普遍性來看,90%以上的國家經過高速增長之后都會減速。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在許多方面與世界各國大趨勢基本一致,與東亞發展中國家十分接近。估計在經濟增長率下降方面,我國也不會例外,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是必然的。
二是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新變化、新特征。前些年外部進入全球化高峰時期,國內正值勞動力峰值階段,我國出現一個時期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是必然的。現在進入了新階段,外部來看全球化回潮了,國內來看劉易斯拐點到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潛在增長率明顯下降,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必然隨之下降,并圍繞潛在增長率來波動。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變化,是因為動力機制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人口資源優勢等帶來的人口紅利,現在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人口紅利在消減,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與再配置帶來的發展動力在減弱,新的動力機制有待形成。
三是經濟結構的新變化、新特征。在發展動力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如投資率、二次產業比例可能會到達峰值,出現拐點開始下降。需求結構由過去的以投資為主慢慢地變成以消費為主,產業結構從以二產為主變成以三產為主。內外結構方面,從過去單單“商品走出去”變成資本也走出去,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成為對外經濟新格局的顯著特征。城鄉和區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在經歷了“均衡--非均衡”過程之后,進入到再均衡階段。
對這些新變化、新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新常態。
理解新常態,要客觀地認識新常態。當前對于新常態的討論,實際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究其實質,一是新常態是客觀特征還是主觀愿望,二是新常態是現實狀態還是理想狀態。
我認為,新常態首先表現為客觀特征,這是基于先發國家經驗并結合國情,對我國未來發展階段可能呈現的客觀特征的想象與刻畫,而不是我們對未來發展階段特征的主觀愿望或期盼。
其次,新常態也是一個現實狀態,而不是理想狀態。雖然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我們的一些愿望和理想,但新常態本身是一個現實狀態,表達的是一些客觀特征,不能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來想象新常態。
理解新常態,要以平常心看待新常態。進入新常態,客觀上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告別過去的兩位數增長,由過去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或次高速增長;主觀上意味著我們不再也不應追求高速度。以平常心來看待新常態,一方面意味著不必對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產生焦慮感;另一方面,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將GDP視為萬惡之源,刻意地人為去壓速度。
理解新常態,要辯證地看待新常態。新常態是新階段的一般狀態或特征,并不意味著一旦進入新常態就一好百好,什么問題都沒有了。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特征,總體上是循序漸進,在發展中螺旋上升,每個階段也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早期可能會“快而不好”,成熟階段可能會“好而不快”。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未來的發展階段又好又快,而不是一下子從“快而不好”進入“好而不快”。
因此,我們必須要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前面已經說到,原有的發展動力在減弱,新的動力還有待形成。舊動力的減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趨勢;新動力的形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必然的。不能想當然地以為進入新常態,新動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否則就不會有“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說法了。不能因此放棄主觀努力,守株待兔等待動力出現,不去加快創新和轉型。正是由于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減弱了,而全球范圍內資本密集型產業過剩,給我們繼續推進資本深化留下的空間比較小,所以需要我們快速跨越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動力上來,這也是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原因。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半月談》第16期:發展,當遵循規律
相關文章
半月談是歷年考生參加浙江公務員考試必看資料,考生也可通過2015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中的申論部分掌握更多的申論答題技巧和備考方法。現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zjgwyw.org/)將每期按時更新半月談信息,建議考生可ctrl+D收藏本站,以便隨時關注最新資訊和考試信息。以下是《半月談》2014年第17期內容:
讀懂新常態
“新常態”是當下最流行的經濟關鍵詞。提出新常態概念、建立新常態意識對于我們認識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征,主動適應新變化、新挑戰,前瞻性調整工作思路十分重要和必要。但在對新常態的理解上,還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尚處于探索之中。我認為,新常態就是新的發展階段的一般性特征,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規律性變化。首先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新變化、新特征:從高速甚至超高速轉為中高速。新常態的首要表現或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以及在其他方面相應出現的一些變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中上等收入和工業化中期階段,世界上經歷過這個階段的國家具有一些普遍性、客觀性的階段特征。從普遍性來看,90%以上的國家經過高速增長之后都會減速。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在許多方面與世界各國大趨勢基本一致,與東亞發展中國家十分接近。估計在經濟增長率下降方面,我國也不會例外,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是必然的。
二是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新變化、新特征。前些年外部進入全球化高峰時期,國內正值勞動力峰值階段,我國出現一個時期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是必然的。現在進入了新階段,外部來看全球化回潮了,國內來看劉易斯拐點到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潛在增長率明顯下降,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必然隨之下降,并圍繞潛在增長率來波動。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變化,是因為動力機制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人口資源優勢等帶來的人口紅利,現在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人口紅利在消減,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與再配置帶來的發展動力在減弱,新的動力機制有待形成。
三是經濟結構的新變化、新特征。在發展動力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如投資率、二次產業比例可能會到達峰值,出現拐點開始下降。需求結構由過去的以投資為主慢慢地變成以消費為主,產業結構從以二產為主變成以三產為主。內外結構方面,從過去單單“商品走出去”變成資本也走出去,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成為對外經濟新格局的顯著特征。城鄉和區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在經歷了“均衡--非均衡”過程之后,進入到再均衡階段。
對這些新變化、新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新常態。
理解新常態,要客觀地認識新常態。當前對于新常態的討論,實際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究其實質,一是新常態是客觀特征還是主觀愿望,二是新常態是現實狀態還是理想狀態。
我認為,新常態首先表現為客觀特征,這是基于先發國家經驗并結合國情,對我國未來發展階段可能呈現的客觀特征的想象與刻畫,而不是我們對未來發展階段特征的主觀愿望或期盼。
其次,新常態也是一個現實狀態,而不是理想狀態。雖然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我們的一些愿望和理想,但新常態本身是一個現實狀態,表達的是一些客觀特征,不能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來想象新常態。
理解新常態,要以平常心看待新常態。進入新常態,客觀上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告別過去的兩位數增長,由過去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或次高速增長;主觀上意味著我們不再也不應追求高速度。以平常心來看待新常態,一方面意味著不必對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產生焦慮感;另一方面,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將GDP視為萬惡之源,刻意地人為去壓速度。
理解新常態,要辯證地看待新常態。新常態是新階段的一般狀態或特征,并不意味著一旦進入新常態就一好百好,什么問題都沒有了。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特征,總體上是循序漸進,在發展中螺旋上升,每個階段也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早期可能會“快而不好”,成熟階段可能會“好而不快”。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未來的發展階段又好又快,而不是一下子從“快而不好”進入“好而不快”。
因此,我們必須要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前面已經說到,原有的發展動力在減弱,新的動力還有待形成。舊動力的減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趨勢;新動力的形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必然的。不能想當然地以為進入新常態,新動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否則就不會有“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說法了。不能因此放棄主觀努力,守株待兔等待動力出現,不去加快創新和轉型。正是由于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減弱了,而全球范圍內資本密集型產業過剩,給我們繼續推進資本深化留下的空間比較小,所以需要我們快速跨越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動力上來,這也是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原因。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半月談》第16期:發展,當遵循規律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