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難題:雙軌制最突出
各地反映養老保險雙軌制不公平
12月23日上午,正在進行的正在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報告在被提交的背后,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這樣兩個事實:
事實之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8.19億人,覆蓋率為79.7%,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計劃是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最大的養老保險計劃。
事實之二:
全國人大財經委一份問卷調查顯示,49%的被調查者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與企業職工養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滿。
2014年,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在“不滿”和“最多”、“最大”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缺口?新的改革方案將有什么突破?
現狀:兩億多人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之外
“目前我國還有兩億多人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離人群全覆蓋還有很大距離。”早在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皮德海就向媒體坦言,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問題。
以2013年為例,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交不起費而中斷的有36043人,去年中斷人數為近年來最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還不高,難以在省與省之間調劑。如果按省來計算,2013年有19個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達到1702億元,全國算賬沒有缺口,分省算賬有缺口。
同月,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組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進行了專題調研。
問題:“雙軌制”最為突出
雖然我國用較短時間織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障網,但不可否認的是,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著比較尖銳的問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組的結論直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差距逐步拉大,各地反映雙軌制是當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問題。
甘肅省有關部門曾向調研組反映,2014年全省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費水平為月人均3227元,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金水平為月人均2065元。
另有研究統計,2013年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是企業退休職工的1.8倍,機關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是企業退休職工的2.1倍。
一些國有企業的退休職工,當時接受國家分配到企業工作,退休后養老金遠低于機關事業單位和自己條件相當的干部職工的退休金,對雙軌制很有意見,企業管理人員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退休職工意見更大。
另外,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喪葬補助等福利標準不同,進一步拉大了待遇差距。雙軌制也影響了人員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流動。
調研組稱,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費,也沒有個人賬戶。企業職工要繳費,有個人賬戶。人員流動時存在繳費記錄的差別,影響到將來的養老保險待遇。
除此之外,我國的養老保險體制還存在可持續性弱、統籌層次低、兼容性不強等多重問題。
變革: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2014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如果養老保障體系不建起來,將是國家之傷、國家之痛。并指出,一定要首先改變雙軌制或者多軌制的養老體制問題,讓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更加公平。
人民日報也曾評論,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就沒有實行并軌的可能;不打破利益固化的制度,就不可能實現社會公平。養老保險“雙軌制”是最突出的“硬骨頭”,必須拿出直面難題的勇氣和全面詳盡的破解方案,再也不能回避。
而在今天提交的報告中,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一個統一”,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寧波市江北區事業單位招聘總成績及體檢事項公告
相關文章
12月23日上午,正在進行的正在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報告在被提交的背后,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這樣兩個事實:
事實之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8.19億人,覆蓋率為79.7%,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計劃是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最大的養老保險計劃。
事實之二:
全國人大財經委一份問卷調查顯示,49%的被調查者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與企業職工養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滿。
2014年,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在“不滿”和“最多”、“最大”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缺口?新的改革方案將有什么突破?
現狀:兩億多人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之外
“目前我國還有兩億多人游離于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離人群全覆蓋還有很大距離。”早在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皮德海就向媒體坦言,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問題。
以2013年為例,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交不起費而中斷的有36043人,去年中斷人數為近年來最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還不高,難以在省與省之間調劑。如果按省來計算,2013年有19個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達到1702億元,全國算賬沒有缺口,分省算賬有缺口。
同月,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組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進行了專題調研。
問題:“雙軌制”最為突出
雖然我國用較短時間織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障網,但不可否認的是,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著比較尖銳的問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組的結論直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差距逐步拉大,各地反映雙軌制是當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問題。
甘肅省有關部門曾向調研組反映,2014年全省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費水平為月人均3227元,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金水平為月人均2065元。
另有研究統計,2013年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是企業退休職工的1.8倍,機關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是企業退休職工的2.1倍。
一些國有企業的退休職工,當時接受國家分配到企業工作,退休后養老金遠低于機關事業單位和自己條件相當的干部職工的退休金,對雙軌制很有意見,企業管理人員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退休職工意見更大。
另外,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喪葬補助等福利標準不同,進一步拉大了待遇差距。雙軌制也影響了人員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流動。
調研組稱,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費,也沒有個人賬戶。企業職工要繳費,有個人賬戶。人員流動時存在繳費記錄的差別,影響到將來的養老保險待遇。
除此之外,我國的養老保險體制還存在可持續性弱、統籌層次低、兼容性不強等多重問題。
變革: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2014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如果養老保障體系不建起來,將是國家之傷、國家之痛。并指出,一定要首先改變雙軌制或者多軌制的養老體制問題,讓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更加公平。
人民日報也曾評論,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就沒有實行并軌的可能;不打破利益固化的制度,就不可能實現社會公平。養老保險“雙軌制”是最突出的“硬骨頭”,必須拿出直面難題的勇氣和全面詳盡的破解方案,再也不能回避。
而在今天提交的報告中,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一個統一”,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年寧波市江北區事業單位招聘總成績及體檢事項公告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