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大學發展,有沒有比“進村”更好的辦法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6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大學發展,有沒有比“進村”更好的辦法。要想申論成績好,關注熱點不可少。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浙江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仔細研讀下文:2016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大學發展,有沒有比“進村”更好的辦法
更多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技巧詳見 2016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
差不多30年前,中國政法大學第一批新生遷往當時地處遠郊區的昌平縣,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在郊區建新校區的高校。當時,北京在功能區域的規劃上,靠近海淀的昌平,被定位為文教衛星城,希望有計劃地把部分高校遷往昌平,在解決高校發展空間的同時,以分散北京市的功能,控制城市規模與發展。應該說,當時的規劃非常有前瞻性,但因為種種原因,無疾而終。
上個世紀90年代末,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普遍遇到了校園容納量的問題。離北京最近的河北廊坊,利用地價便宜的優勢,建成了一個大學城。很多大學的新生紛紛轉入大學城,但這種并不符合高校教育規律的做法,最后落敗。
大學進郊區進村,一方面是學校發展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擴張,已經遠遠超過漸進式發展和實際需要。大量舉債,大規模建設新校區,其更具經營擴張的味道,而對教育本身關注欠缺。這種擴張,違背了基本的辦學規律,面臨諸多的挑戰與困境。
高校外遷的過程中,最“瘸腿”的是老師不愿意外遷,除了上課,學生很難見到老師,破壞了正常的師生交流。許多高校把低年級學生單獨放在新校區,“師兄弟”傳承鏈條斷裂,對于校園文化環境,尤其是培養人的軟環境影響很大。
同時,外遷后的各高校相對分散,對于原先高校相對聚集而形成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一種直接的損害。高校的發展中,需要文化傳承積淀,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校園軟環境的繼承,這不是簡單地建個新校區就能解決的。
其實,作為大學,空間不是關鍵。在美國,學生寧愿到排名一般的紐約城市大學讀金融,也不愿意到芝加哥大學讀金融。因為前者離華爾街太近了,有著優越的實習機會。同樣,在舊金山硅谷的社區大學學習,其計算機與信息學科所能獲得的機會,遠遠大于很多名校。哥倫比亞大學位于繁華的紐約曼哈頓,非常小巧,卻無礙其“長青藤”大學的地位。
高等教育需要發展,突破物理環境的局限有沒有比進村更好的辦法?
雖然經歷100余年的發展,清華大學仍然堅守在清華園。早年合并中央工藝美院后,清華大學并沒有在工藝美院的老校址上另設校區,而是把中央工藝美院搬進了清華園。這與蔣南翔等老校長在學校發展上的高瞻遠矚直接相關。學校在五六十年代就為未來的發展刻意留下了發展空間——說服相關部門讓京張線改道西移,為今天的清華擴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北大在2000年年初的發展中,也斷然放棄原來在學校東側大規模建設北大科技園的建設方案,而是把一部分切分出來,給學校留出了擴展空間。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圍繞高校必然形成一個經濟文化商業圈。如英國的劍橋小鎮實際上就是圍繞劍橋大學而存在,而佛吉尼亞大學所在的“夏村”,則完全圍繞這所高校而運轉。高校遷址分流,的確有可能完成或者部分完成這個目的,但是,我們也同時要注意尊重教育規律,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規律。當年,為刺激消費而啟動的高校大擴招,的確達到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治理的效果,但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也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隱患。畢竟,這是教育,是大學的發展,而不是城市的治理。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