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強化平時考核制度 浙江省試點步入正軌
公務員“平時考核”劍指“庸懶散奢”
“平時考核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工作壓力,同時也可以改善機關的工作風氣,加快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氛圍,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在北京市順義區某鄉鎮政府工作的王鵬得知北京市將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工作時,對記者談起自己的認識。
今年6月份,《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公布,《規劃》中提出“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逐步形成科學管用、體現實績、簡便易行、符合本市實際的平時考核機制”。
不久前,江蘇省舉行公務員平時考核工作推進會,提出今年年底前全省市級機關公務員平時考核實現“全覆蓋”;省級機關和縣(市、區)機關明年上半年實現“全覆蓋”。
平時考核,這個以往無論對于普通民眾還是公務員群體都有些陌生的詞匯正逐漸成為一個“熱詞”。何謂平時考核,平時考核的依據和意義是什么,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平時考核制度?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平時考核制度建設駛入快車道
我國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2007年印發的《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對平時考核做了進一步規范,提出平時考核的重點為公務員完成日常工作任務、階段工作目標情況以及出勤情況,規定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填寫工作總結、專項工作檢查、考勤等方式進行,由主管領導予以審核評價。
2014年,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聯合下發《關于深入開展公務員平時考核試點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強公務員日常管理和監督,全面客觀準確評價公務員的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激勵鞭策公務員更好履行職責。《通知》對公務員平時考核的原則、內容和指標等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各地積極開展公務員平時考核試點工作。據了解,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都已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相應試點,我國公務員平時考核制度建設已經駛入快車道。
長期以來,“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成為我國公務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日常考核這種過程管理,可以倒逼公務員提高工作效率,解決‘庸懶散奢’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指出,以往公務員考核一般只有年終考核、半年考核,屬于對公務員的事后監督。“這種自上而下的考核目標往往太明確,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而平時考核中的很多信息相對比較真實。”
來自山東青島某區級機關的公務員李舟(化名)對此頗有感觸。他告訴記者,有個別公務員在平時工作中偷懶耍滑,到了快年終考核時,卻拼命表現試圖贏得領導好感,有時甚至會在一些考核材料上弄虛作假。“要想干出成績,功夫要用在平時。加強平時工作的監督考核,個別人‘鉆空子’的機會會少很多。”
記者注意到,除了日常工作考核以外,一些地區還將公務員的生活、社交等納入了考核范圍。例如,廣西在推行公務員平時考核時提出對全體公務員堅持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管理監督并重,廣東省也提出探索將“八小時以外”活動監督管理納入平時考核試點。毛昭暉表示,對公務員“八小時以外”的活動進行監督,表明了考核工作對公務員活動“全天候”的覆蓋,這要求明確監督的重點范圍和內容,以防止因監督不力造成相關規定流于形式。
●平時考核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公務員考核素有“世界性難題”之稱。當前我國公務員考核,尤其是平時考核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科學設置指標難、準確確定標準難、真用考核結果難,這是我國公務員考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石凱指出,公務員考核指標的科學化重在建立分類分級考核制度。在我國,分類分級標準缺乏頂層設計,是按照職位、部門、職務層級還是政府層級進行,試點單位做法不一。而如何具體設置分類分級的指標體系,既能夠考慮到系統性和協同性,又照顧到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更是一項有待深入探索的工作。
“考核結果使用直接關系到考核工作的生命力。”石凱表示,國內外考核實踐證明,考核結果不用、不真用、不實用等問題時有發生。體制方面,如何協調公務員考核權和人事任免權,是依法兌現考核結果的關鍵。機制方面,考核結果與職務級別調整、工資調整、交流輪崗、教育培訓、獎勵懲戒等掛鉤的工作機制存在缺失和執行不力現象,尤其是考核結果與公務員“能上能下”結合不夠,考核評價和選人用人脫節。
王鵬指出,部分單位在進行公務員考核時,“一把手”的權力往往過大。“這種考核形式簡單固定,容易造成考核的不公平與不公正。同時,有些人會找人情、拉關系,最終不利于一個單位良好組織作風的形成,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
“誰來考核”是平時考核的核心所在。毛昭暉建議引入外部的第三方考核,由專業、中立的學會、協會等參與到公務員考核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相關信息公開透明,而且與公務員個人相關的職責要求必須細化,具有明確的參照系和考核標準。”
“平時考核需要敞開大門。”李舟認為,公務員工作成效如何,服務對象最有發言權。要引入服務對象評價機制,變“領導說了算”為“群眾說了算”。
●平時考核應建立科學指標體系
記者注意到,各地在進行平時考核試點中,涌現出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做法。
今年年初公布的《浙江省公務員平時考核辦法(試行)》明確,對公務員采用“日志式”紀實方式,實行“日志式”管理,由公務員每日(周)及時如實地記錄平時工作情況,并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
為科學劃定個性指標,江蘇南通把全市機關劃分為綜合管理類、行政執法類、窗口服務類和經濟園區類等類別分別進行考核。對每個具體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項目、工作標準、所需的能力素質等作出細致描述,提出考核指標要求。南通市行政審批局推行“四位一體”滿意度測評體系,委托中國電信進行第三方測評、門戶網站上測評、窗口交互屏滿意度評價、智能查詢機測評,其中委托中國電信第三方測評占總測評權重的60%。
四川遂寧加大提升平時考核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由過去占年度考核50%增加到70%。按照“互聯網+”的思路,建立“遂寧市機關工作人員平時考核系統”,公務員即使出差也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工作紀實、填報出勤情況或者開展評鑒工作。
“公務員平時考核要力戒形式主義,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要避免‘認認真真走過場’的現象出現,也要摒棄平時考核是‘添亂’的想法。”石凱指出,平時考核要堅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則,應盡快從國家層面建立分類分級考核制度、指令性與指導性相結合的指標體系。石凱建議,結合剛剛印發的《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盡快研究制定專業技術類公務員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考核規定;以德、勤、廉為共性指標,建立公務員德、勤、廉考核的指令性指標體系,以能和績為個性指標,建立不同類別公務員能、績考核的指導性指標體系。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