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練習63
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預計在2017年3月舉行,筆試預計在2017年4月舉行。浙江公務員考試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綜合應用能力》,歷年考試不指定用書,可參看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備考。
相關文章
行測科目覆蓋內容廣泛,浙江公務員考試網提醒,攻克行測,一方面要掌握解題技巧,另一方面要多加練習,為幫助考生練習有關題目,浙江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每日一練,幫助考生提高。
1.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監察制度說法錯誤的是( )。
A.秦朝設置了御史府作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
B.監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員侵害百姓
C.監察體系相對獨立,確保監察權獨立運作
D.監察權來源于皇權,代表君主個人的意志
2.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標志其發生的事件是( )。
A.清帝退位
B.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C.武昌起義
D.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3.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黨齡,從( )算起。
A.遞交入黨申請書之日
B.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之日
C.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之日
D.預備期滿轉為正式黨員之日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于哪部著作( )。
A.《論語》
B.《孟子》
C.《大學》
D.《中庸》
5.建國以來,我國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方針政策:
①“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
③“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④“和諧共處”、“合作共贏”
上述方針政策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B
解析: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秦代開始形成的,秦在中央設立了最高監察機構御史府,其長官是御史大夫。這種監察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確定了監察與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層)的相對獨立與分離,中央、地方的監察機構與政府機構的相對分離,監察官員與政府官僚的分離,從而確保了監察權力的獨立運作。A、C、D三項說法正確。
B 項錯誤,監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務的,而不是為了防止官員侵害百姓。
故正確答案為B。
2. C
解析: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所以,本題選擇C項。
3.D
解析:黨齡,是指成為正式黨員的年數。黨齡表示一個黨員在黨內生活和工作的實際經歷。因為預備黨員在預備期間主要是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考察,沒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能像正式黨員一樣參與黨內事務。所以,只有正式黨員才計算黨齡,預備黨員的預備期不算黨齡。關于黨齡的計算,黨章規定:"黨員的黨齡,從預備期滿轉為正式黨員之日算起。"所以答案選D。
4.C
解析: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原文為:古之欲明明德與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故正確答案為C。
5.A
解析: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
③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1979年6月中方通過外交渠道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開發釣魚島附近資源的設想
①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1989年鄧小平提出的。
④和諧共處、合作共贏,是我國現在的政策。
故正確答案為A。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