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棗鄉大甜棗收獲的為何是“酸”滋味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棗鄉大甜棗收獲的為何是“酸”滋味。浙江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浙江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更多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技巧詳見 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棗鄉大甜棗收獲的為何是“酸”滋味
棗鄉大甜棗收獲的為何是“酸”滋味
節后上班已有些時日,但我腦中揮之難去的,仍是春節回故鄉陜西清澗縣看到的紅棗掛枝無人收的景象:成片的棗林里,不少紅棗歷經冬季嚴寒,依然頑強堅守在枝頭;有很多已掉落在地,無人撿拾。
故鄉清澗縣位于陜西北部黃土高原的黃河邊上,自古盛產紅棗,有“中國紅棗之鄉”之稱。當地所產紅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富含各種維生素,有“活維生素丸”美譽。過去,清澗灘棗、狗頭棗曾走俏市場,在不少城市的超市里售價超過10元/斤。前些年,縣里大力發展棗業,新栽起數十萬畝棗林,但每到棗子成熟前幾天,偏逢陰雨連綿,不少紅棗爛在枝頭,造成歉收。有的紅棗經銷商和加工企業只好買入新疆等地紅棗。近兩年氣候適宜,紅棗生長順利,終于迎來了大豐產。
但出乎意料的是,豐產依然不豐收、甚至無人收。我先在清澗縣李家塔鎮惠家園則村一些窯洞前的坡洼上,看到棗子滾落地上無人撿,棗樹枝頭猶有紅棗俏;隨后,又在棗鄉腹地高杰村鎮王宿里村,看到大片的棗林紅星點點,地上平鋪一層落棗,一些上千年的老棗樹上結的大紅棗子也一朝遭棄無人識。沿黃河北上,另一個產棗大鄉石盤鎮亦是類似景象,至少一半紅棗無人采摘。談起紅棗話題,鄉親們紛紛告訴我,棗紅無人收現象普遍,有的人家只好將紅棗喂牲口甚至當柴火燒。
為何紅棗成棄棗?一些鄉親告訴我,這兩年紅棗價格低、又不好賣,與其投勞打棗,不如外出打工合算。石盤鎮一位郝姓棗農告訴我:“普通等級的紅棗1斤只能賣到三四毛錢,好些的1元多,收的人還不多。而前些年一等棗能賣到一斤4元多。我家20畝地全栽了棗,有棗樹600多棵,每年收棗上萬斤,收入只有幾千元。”
當地一些干部分析認為,紅棗難賣首先是供大于求。全縣果林面積60萬畝,年產量近20萬噸,比10年前擴大了近20倍,加上周邊等地也在發展紅棗產業,市場上整體出現供給過剩。其次,前幾年歉收打擊了棗農信心,不少棗農外出打工,對棗樹的培育護理投入減少,導致紅棗品質有所下降。因此,過去上門收購的棗販和加工企業更多青睞新疆等地的紅棗,傳統收購渠道萎縮。
進一步歸納當地干部群眾的分析,清澗紅棗產銷脫節,凸顯以下幾個方面的供給側短板:其一,銷售方式過度依賴傳統商販,缺價格指導信息和紅棗交易平臺,缺針對品質特色的品牌宣傳,盡管家鄉公路建設發生巨大變化,但農村電商和快遞業發展才剛起步。
其二,產業鏈條短,深加工企業少,品種優選、管護、儲藏等環節總體粗放,缺乏精準的科技攻關,缺乏針對棗農的專門培訓,缺乏大型烘干、倉儲設施。
其三,經營方式仍以一家一戶分散式為主,誰家不種了就任其荒廢,棗林經營權流轉機制未建立。
其四,金融支持跟不上,棗林是經濟林,但當地目前棗林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抵押貸款,縣域內金融覆蓋率和普及率低,融資利率較高。
其五,組織扶持力度不夠,紅棗協會或紅棗合作社等組織形同虛設,缺乏對紅棗產業持續配套的支持政策,基層干部包括大學生村官對棗業的關注度不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家鄉不少棗林正好位于晉陜峽谷間的黃河曲流群地質公園內,九曲黃河門前過,千年棗林吐新瑞,僅發展鄉村旅游即有巨大潛力。期待家鄉干部群眾堅定信心、開闊思路、精準發力,打通游客采摘、廠家收購、網絡訂購等產加銷環節的“最后一公里”,讓“活維生素丸”不再孤懸枝頭經歷風逼霜催之苦,讓紅棗之鄉實至名歸。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