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練習4
1.在電視節目“動物世界”里,有一個生物鏈的基本準則,說萬事萬物皆有關聯。歷史亦然,各事多不相同,然而相通。故我一向主張做學問不必畫地為牢,太嚴守邊界。不過,荀子曾說:“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職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亂。”分類和分工,是人類一個非常重要的創造。個體或群體的人,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故亦當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君子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B.要注重發揮團隊的力量
C.在發揮個人或者組織作用時,應揚長避短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個人極端行為區別于其他犯罪的最大特征,就是組織、策劃、實施多由一人進行。它的隱秘性強、不確定性大,防范、預警和處置都較為困難。毫無疑問,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完成對個人極端行為的管控。加強安檢和巡邏,亦非有效的應對之策。化解之道,還在于政府、社會、媒體和個人的協同努力。當政府守住了公正底線,社會守住了公平底線,媒體守住了平衡底線,個人守住法律底線就是可期待的。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個人極端行為的特征
B.個人應如何守住法律底線
C.管控個人極端行為是一件棘手的事
D.對個人極端行為的管控需各方協同努力
3.公益性崗位是由政府出資扶持,社會力量籌集資金,以安置大齡就業困難群體為主,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管理、服務類崗位。以“4050”人員為主的“北京市文明乘車監督員”群體,他們在下崗中經歷了自我同一性的解構,產生了自我認同危機與焦慮。然而,在文明乘車監督員這個公益性崗位中,他們逐漸地擺脫自我認同危機,在新的社會角色扮演中獲得了新的群體歸屬、新的自我價值,在自我意義的追尋中,重新建構了自我,獲得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這段話主要強調( )。
A.公益性崗位的定義
B.北京文明乘車監督員自我重塑
C.公益性崗位從業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D.公益性崗位有助于從業者的自我認同與重塑
4.中國社會有著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在交往人數不多的環境中長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是:重人情而輕規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思潮中一些顛倒黑白的做法,也造成了對社會道德的一次摧殘。近年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這也使少數人在極大的誘惑面前利令智昏。制假售假、合同欺詐、虛假招標、騙稅逃稅、偽造假賬、虛假廣告、貪污舞弊、盜版侵權、惡意拖欠、變相傳銷……這種種行為像“病毒”一樣侵蝕著社會的肌體,像“沙塵暴”一樣吞噬著誠信的“綠洲”。
與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
A.我國存在相當嚴重、多樣的不誠信現象
B.我國社會整體不誠信的根源在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思潮的泛濫
C.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容易出現利益驅使下的不誠信行為,但我們一定要堅決抵制這種不誠信行為的蔓延
D.中國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社會存在比較嚴重的不誠信現象
5.中國哲學認為,圣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而且還是“內圣外王”的。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然而,圣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圣外王”,只是說,有極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是( )。
A.雖然沒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圣人依然會積極投身于世務
B.修養極高的人沒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是因為不能夠完美地處理世務
C.修養極高的人一定適合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
D.中國哲學討論內圣外王,更關注于內圣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作者的主張,即萬事萬物皆關聯,隨后話鋒一轉,用轉折性關聯詞“不過”引出了荀子的主張,即一個整體需要分工,需要取長補短。可見,作者意在贊同荀子的主張。故本題選>C>。
2.D【解析】文段先對個人極端行為的特征進行概括,接著說對個人極端行為的管控“單靠政府無法完成”“加強安檢和巡邏,非有效的應對之策”,那么重點便應落在這之后的內容上,即“化解之道,還在于政府、社會、媒體和個人的協同努力”。如此便不難看出文段要說明內容是什么了。本題選D。
3.D【解析】據提問知此題為表面主旨題。
材料首先概括了公益性崗位的定義。接著提到北京文明乘車監督員在下崗中產生了自我認同危機與焦慮,然后用轉折詞“然而”表示北京文明乘車監督員在這個公益性崗位中逐漸擺脫了危機,獲得了自我重塑。所以這段話主要是通過北京市文明乘車監督員在這個公益性崗位中自我重塑來說明公益性崗位有助于從業者的自我認同與重塑。D選項符合文意。AB選項片面,只是材料想要表達的意思的一部分;C選項不能表達出公益性崗位對從業者的幫助這一意思。
故正確答案為D。
4.C【解析】這段文字整體分析了我國出現一小部分人不誠信現象的根源、原因、現象、危害等內容。A選項的錯誤在于,將我國不誠信現象的嚴重性擴大化了,文中明確提到,這些不誠信是少數人的不誠信,B選項的錯誤在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思潮的泛濫客觀上雖然造成了對社會道德的一次摧殘,但不是我國社會整體不誠信的根源,而且整體不誠信的說法也不對,D選項的錯誤在于,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不能說它決定中國社會存在比較嚴重的不誠信現象。
5.C【解析】據提問可知此題屬于細節判斷題。
文段首句就表達了“圣人應該是‘內圣外王’的人”的觀點,即圣人不僅精神成就極高,而且積極投身世務,文段末尾又說“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即投身世務與是否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是無關的,A項符合文意;
B項為強干擾項,圣人是“內圣外王”的人,即可以完美處理世務的人,而修為極高的人并不是“圣人”,僅僅為“內圣”,即并不能完美處理世務,故沒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B項說法實際是符合文意的;
C項為“偷換概念”,圣人一定適合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修養極高的人不等同于圣人,故不符合文意;
D項也可由尾句得到,是否為王是“無關宏旨”的,符合文意。
綜上,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