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精講6
1.刑事責任能力:刑事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時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社會意義,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主體實行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
下列情況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是( )。
A.一個13歲男孩將同學打成骨折
B.張某酒后強奸了飯店的服務員
C.李某在精神病發作時縱火燒了汽車
D.酒后駕車撞壞了別人的汽車
2.人們通過同位素測定法可以準確地得到地球的絕對年齡。很早以來,人們發現巖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會自動并以不變的速率逐漸衰變為非放射性的子體同位素,同時釋放出能量。只要溫度、壓力等因素不變,人們就可以獲得準確的數值。當然,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在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時,所選取的樣品很難消除后期熱變質作用的影響,如果樣品是遭受過風化的巖石,與母巖的性質更是相差基遠,所得到的決定年齡值往往不能代表巖層的真正年齡。
從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同位素測定法依然是目前測定巖層年齡的唯一可依賴的較精確的方法
B.要想通過同位素測定法得到一個地區準確的地質年代,精確的取樣是關鍵之一
C.同位素測定法只適合于一些地質年代里變化劇烈因而存在著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巖層
D.人類掌握的知識總是有限的,科學測量結果也不一定可信
3.核聚變的主要原料之一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廣,在海水中,每6700個氫原子中就有一個氘原子。因此,可以認為,核聚變的能源事實上是取之不盡的。若上述結論成立,下列哪些項必須為真?
(1)海水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氫原子
(2)現有科技水平能成功分離氫原子和氘原子
(3)反應之后的氘原子存在于水分子中
A.(1)(2)
B.(1)(3)
C.(2)(3)
D.(1)(2)(3)
4.通過檢查甲蟲化石,一研究小組對英國在過去2.2萬年內的氣溫提出了到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描述。該研究小組對現存的生物化石進行挑選,并確定了它們的日期。當發現在同一地方發現的幾種生物的個體屬于同一時間段時,現存的甲蟲類生物的已知忍受溫度就可以被用來決定那個地方在那段時間內的夏季的最高溫度。研究者的論述過程依賴于下面哪一條假設?()
A.甲蟲忍耐溫暖天氣的能力比忍耐寒冷天氣的能力強
B.在同一地方發現的不同物種的化石屬于不同的時期
C.確定甲蟲日期的方法比確定其他生物日期的方法準確
D.在過去的2.2萬年的時間內,甲蟲類生物的可忍受氣溫沒有明顯變化
5.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區傳開,甲乙丙丁四人有如下對話:
甲說: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說:我沒有做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說: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說:乙說的是事實。
經調查,證實這四人中有兩人說的符合實際。
由此推出( )。
A.是甲做的好事
B.是乙做的好事
C.是丙做的好事
D.是丁做的好事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B【解析】第一步:抓住題干主要信息
第一點說明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刑事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時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社會意義,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第二點說明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主體實行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
第二步:分析題干信息,并結合選項得出答案
A項:我國《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屬于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即對任何犯罪都不負刑事責任,因此A中13歲男孩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B項:我國《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B中張某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C項:我國《刑法》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因此C中李某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D項:酒后駕車撞壞別人的車負民事賠償責任,不屬于刑事犯罪,因此D中行為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綜上,故正確答案為B。
備注:本題需考生掌握一些基本法律常識來判斷。
2.B【解析】第一步:抓住每句話中的對象及其關系
第一句說同位素測定可準確得到地球絕對年齡。第二句說巖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會變為非放射性同位素,同時釋出能量。第三句說只要溫度、壓力等因素不變,就可獲得準確的數值。第四句說同位素測定法的缺點。
第二步:判斷整體關系
題干解釋了同位素測定法的原理以及這種方法的缺點。
第三步:逐一判斷選項的作用
A中“唯一可依賴的較精確的方法”在題干中并未涉及到,A錯誤。由第三句“只要溫度、壓力等因素不變,就可獲得準確的數值”可知取樣時有條件限制,而且限制越嚴數值越準確,由此可見精確取樣的重要性,B正確。C說該方法“只適合于一些地質年代里變化劇烈因而存在著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巖層”,而題干中并沒有體現這種方法的適用范圍,C錯誤。D說“結果不一定可信”,這與題干的觀點完全不同,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
3.A【解析】第一步:找出論點和論據
論點:核聚變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的。
論據:氘是核聚變的主要原料之一,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廣,在海水中,每6700個氫原子中就有一個氘原子。
第二步:判斷加強方式
論點強調核聚變的能源取之不盡;論據強調核聚變主要原料的來源。論點和論據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需要加強論證,在論點和論據間搭橋。
第三步:逐一判斷選項
(1)項必須為真,只有海水存在數量巨大的氫原子,才能從中分離出數量巨大的氘原子,從而保證核聚變的能源取之不盡;(2)項必須為真,氘原子和氫原子共同存在于海水中,其中只有氘原子能用到核聚變當中,因此需要有技術分離處氫原子和氘原子,才能讓海水中的氘原子成為核聚變的能源;(3)項,反應之后的氘原子以何種狀態存在,跟氘原子數量是否足夠多,多到使核聚變的能源取之不盡無關,屬于無關選項;因此只有(1)、(2)兩項為必要前提。故正確答案為A。
4.D【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前提假設的加強型論證,論點是現存的甲蟲類生物的已知忍受溫度就可以被用來決定那個地方在那段時間內的夏季的最高溫度。D項必須是假設,否則,不能通過現存甲蟲的忍耐溫度推測以前甲蟲的忍耐溫度,因此選擇D項。
5.B【解析】第一步:找突破口
由題干可知,乙和丁的話是突破口乙和丁同真同假。
第二步:建立假設,逐一判斷選項
假設乙為真,則甲和丁都真,“甲、乙、丁都為真”與題干中“兩真兩假”不符,所以假設不成立,乙為假。
假設乙為假,則乙、丁為假,甲、丙為真,這與題干中“兩真兩假”符合,所以假設成立,乙為假。由乙為假可以推出好事是乙做的。故正確答案為B。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