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習題精講17
接下來完成1--5題!
1.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媒體和學者在熱炒一個詞“包容性增長”,對這一詞語給予了毫不吝嗇的溢美與久旱盼甘霖般的期待……“包容性增長”仿佛是橫空出世的靈丹藥或橫掃一切的不二法寶,誰要對之不予呼應簡直要被掃地出門,誰如果對之說上一兩句微詞,那更是大逆不道了。就算“包容性增長”真是一個好東西,在這樣的氛圍與環境下也會“走火入魔”了。為了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也為了“包容性增長”實至名歸,讓我們為對待“包容性增長”的這種做法降降溫。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想表達的觀點是:
A.對“包容性增長”不能盲目崇拜
B.讓“包容性增長”降溫勢在必行
C.“包容性增長”的消極影響
D.“包容性增長”不適合中國國情
2.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并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么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這段文字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
A.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多方面的內容
B.制度變遷是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
C.制度變遷對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D.制度變遷就是一種高收益制度對低收益制度的替代過程
3.一批杰出的科學家認為,魚是具有社會智商的動物,它們不應被稱為動物王國中的笨蛋。研究組的科學家們說,魚類不是簡單地憑本能行事,它們很機靈,有控制能力,甚至很有教養。三位來自愛丁堡、圣·安德魯斯和利茲大學的專家說,科學界在最近幾年里對魚的心理和心智能力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生物學家富勒姆·布朗、凱文·萊蘭和延斯·克勞斯在《魚類和漁業》雜志上發表文章說,目前魚被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動物。 他們說:“過去魚類被看作單調乏味、腦袋只有豌豆大的笨蛋,只會受‘本能’驅使,僅有的一點兒行動靈活性也被它那臭名昭著的‘三秒鐘記性’嚴重阻礙了。如今這種說法已經一去不返了(或者至少是過時了)。”現在,魚被認為充滿著社會智商,運用馬基雅維利式的策略,諸如操縱、懲罰和順從,表現出固有的文化傳統,并通過合作來勘查敵情和捕捉食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魚可以識別各自的魚群伙伴,社會威望,甚至相關的人際關系。 科學家們也觀察到它們會使用工具,修筑結構復雜的窩,還表現出長期的記憶力。 科學家們補充說:“盡管對于那些習慣于以腦容量來事先判斷動物智商的人來說這看起來非常特別,但是在某些認知領域,魚甚至可以和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相媲美。” 他們說魚是最古老的主要脊椎動物,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進化出復雜多樣并且有適應能力的行為模式,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抗衡。 科學家們說:“這些進化就是重新評價魚類行為靈活性的有力依據,并且突出了有必要進一步了解魚類剛被認可的行為和社交復雜性的進化過程。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過去魚類被認為是動物王國中的笨蛋,只憑本能行事,只有“三秒鐘記性”
B.現在魚類被認為是充滿社會智商的動物,有固有的文化傳統,有教養
C.關于魚類的行為和社交復雜性的進化過程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D.魚雖然腦容量小智商很低,但這并未妨礙其進化出可與靈長類動物相媲美的認知能力
4.從管理角度上來講,主管應該是強勢的,“一只獅子帶領的一群羊”會輕易擊敗“一只羊帶領的一群獅子”。經營管理如同帶兵打仗,作為團隊領袖的主管,絕對需要穩定軍心,給團隊提起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的“主心骨”。缺乏強勢,團隊就缺乏士氣和斗志,一個團隊的強勢是由這個團隊的主管是否強勢所決定的——虎嘯震山崗,獅吼百獸驚!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即( )。
A.團隊主管的管理能力決定了這個團隊的戰斗力
B.一個團隊的強弱和團隊主管的強弱有直接關系
C.“獅子”和“羊”的最大差距在于不同的首領
D.只有團隊強大了,其中的首領才能建立起威信
5.中國傳統的言說方式是“以言去言”,《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清楚地表述了這一點。老子的論述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道”、“名”是可以道、可以名的;其次,可道、可名的“道”、“名”并非那恒常的“道”、“名”。可見,在老子看來,作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與作為言說工具的道、名不一樣的。真正的“道”、“名”雖然可以被言說,但被言說的并不是真正的“道”、“名”;然而,如果完全不用言說,則根本無法論述“道”、“名”。因此,老子提倡一種“以言去言”的言說方式,即通過使人認識、領悟所言之道,達到“無言”,撤去語言的迷障,直達“道”之本真。
根據這段話,以下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認為“道”、“名”是不可言說的
B.老子認為被言說的“道”、“名”與作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同一的
C.老子言說“道”、“名”最終是為了使人認識、領悟“道”的本真
D.老子認為不應用言說的方式論述“道”、“名”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A【解析】材料重點論述的是對熱炒“包容性增長”行為的否定,表達出要降溫的想法,人們對“包容性增長”不能過分地宣揚,盲目崇拜,所以答案選A項。B項屬于偷換概念,降溫的是“熱炒‘包容性增長’的行為”,不是“包容性增長”。 C 、D兩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2.D【解析】全文首先闡述了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和原因,之后對制度變遷進行了總結,得出結論,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文中的“所以”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標志項。之后又對制度變遷理論進行了引申和補充性的說明。所以,全文的論點就是對制度變遷。
3.D【解析】根據“過去魚類被看作單調乏味、腦袋只有豌豆大的笨蛋,只會受‘本能’驅使,僅有的一點兒行動靈活性也被它那臭名昭著的‘三秒鐘記性’嚴重阻礙了”可知,A項表述正確。根據“現在,魚被認為充滿著社會智商,運用馬基雅維利式的策略,諸如操縱、懲罰和順從,表現出固有的文化傳統”可知,B項表述正確。根據“有必要進一步了解魚類剛被認可的行為和社交復雜性的進化過程”可知,C項表述正確。D項中“智商很低”表述錯誤。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4.B【解析】根據提問可知本題為表面主旨題。材料首先提出主管應該是強勢的,接著說明主管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一個團隊的強勢是由這個團隊的主管是否強勢所決定的”,可見材料的主題是最后部分,強調主管的強勢。故正確答案為B。
A項強調的是“管理能力”,而材料強調的是“是否強勢”;C項不符合材料重點,且不合文意;D項強調團隊的影響,不合材料的觀點。
5.C【解析】據提問可知本題是細節判斷題。
通過本文最后一句“老子提倡一種‘以言去言’的言說方式……直達‘道’的本真”可知老子通過言說的“道”、“名”,最終是為了達到使人領悟“道”的本真的目的,所以C項表達正確。
根據“首先,‘道’、‘名’是可以道、可以名的”判斷A項與原文語意相反;根據“在老子看來,作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與作為言語工具的道、名不一樣的”可知B項中“同一”的表述是錯誤的;同時根據最后一句老子提倡的正是“以言去言”的方式可知D項錯誤。
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