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習題精講25
1.作為調節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重要經濟杠桿,提高稅率通常是( )。
A.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
B.抑制投資,有利于防止經濟過熱
C.刺激消費
D.提高稅收管理的效率
2.當前,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要努力提高“兩個比重”,即( )。
A.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
C.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分配中的比重
D.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3.關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個人原因,下列不正確的是( )。
A.人的能力
B.人的勤奮程度
C.人的機遇
D.人的戶籍制度
4.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不包括( )。
A.國內生產總值
B.國民總收入
C.外匯儲備
D.貨幣總量
5.下列不屬于積極財政政策措施的是( )。
A.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
B.增加財政補貼
C.擴大財政支出
D.放松信貸控制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B【解析】根據拉弗曲線: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少,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所以A項錯誤。提高稅率,通常會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能抑制消費和投資,所以C項錯誤。合理的提高或者降低稅率都能提高稅收管理的效率,所以D項錯誤。適度的提高稅率可以抑制投資,并可以防止經濟過熱。故本題選B。
2.AD【解析】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正確答案為A、D。
3.C【解析】題干強調的是個人原因,選項中只有C項不是主觀能駕馭的,其他三項都是個人能改變的。故正確答案為C。
4.D【解析】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它由央行控制的,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工具之一。
而反觀經濟總量本身,它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代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價格水平上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量以及全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購買力或總支付能力。
國內生產總值代表一定時期內國家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代表社會總需求;國民總收入又稱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的總和,代表社會總需求;外匯儲備是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支付能力,代表社會總供給。A、B、C都是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
故正確答案為D。
5.D【解析】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來擴大社會總需求。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蘇,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放松信貸控制不屬于積極性財政政策范疇,故正確答案為D。
點擊分享此信息:
